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493 塵埃落定

索契,這座黑海岸邊的小城市為世人廣泛共知可能源自一屆不甚成功的冬奧會。這座位於俄羅斯和喬治亞邊境附近的小城市在俄國之前幾百年的歷史中,一點兒都不起眼,不過在1919年7月15日,當波蘭的硝煙剛剛消散的時候,它突然佔據了頭版頭條。

在這一天,弗蘭格爾正式取代鄧尼金成為了“俄羅斯志願軍”的新一任總司令。而之前牢牢控制著局勢的鄧尼金不得不狼狽的辭去一切職務,前往土耳其“修養”。

這一變化是如此的突然,突然到紅軍都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畢竟前一段鄧尼金的表現並不算差,在西南方面軍和東方方面軍的夾擊合圍之下,依然將主力部隊帶出了包圍圈。實話實說,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且就在鄧尼金被迫辭職“修養”的前三天,協約國集團還在大肆表揚他,認為他為保全白軍,為今後反共救國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那麼鄧尼金為什麼會如此“意外”的下臺呢?最簡單的原因,因為這就是政治。政治只講利益,不講感情。

鄧尼金前一段確實做得不錯,但僅僅也就是不錯而已。協約國集團在高爾察克覆滅之後,對他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保住烏拉爾城至察裡津這一片地區,能在這一塊地區挫敗紅軍的進攻,保住繼續威脅莫斯科方向的態勢。

應該說鄧尼金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不過可惜的是,理想和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隨著高爾察克覆滅,兩個方面軍的壓力同時作用在鄧尼金的部隊上,他又不是什麼軍事奇才,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自然是頂不住。

當然,世界上大部分人也都看出了他頂不住,也不可能頂住。他的部隊如果按照協約國的要求繼續堅持繼續硬拼。結果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被殲滅!

從這麼看似乎鄧尼金沒做錯什麼?他十分聰明的及早轉移,險之又險的跳出了包圍圈。怎麼看都是一件好事吧?

也許對鄧尼金手下的白軍來說,這確實是件好事。但是對協約國集團來說,鄧尼金的做法就不太能接受了。

為什麼?這還得從國際形勢來分析。在鄧尼金帶著部隊轉進的時候,正是波蘭戰場上最焦灼的時候,那時候協約國集團收到的都是壞訊息,要麼是波蘭人被圍殲,要麼就是德國人在談判桌上不肯完全屈服。

對協約國集團來說,儘早的讓德國人屈服。拯救波蘭的危局,都需要時間。他們需要有人做出犧牲,希望有人能繼續將百萬紅軍拖在伏爾加河和裡海地區。這樣布林什維克就沒有多餘的能力去輸出革命。這將幫助協約國集團穩定波蘭的局勢,將為他們全面干涉俄國革命贏得寶貴的時間。

而鄧尼金是怎麼做的?他沒有按照協約國的要求跟紅軍死纏爛打,而是果斷地跑路了。雖然他帶出了白軍的主力,為今後反攻倒算儲存了力量。但是,這對協約國集團來說意義不大,如今的協約國集團需要的只是時間,他們希望有人能給布林什維克製造麻煩,讓他們無力西顧。使他們同德國人的談判不要受到太多外力的干擾。而等他們解決了德國問題之後,之前的那幾百萬大軍完全可以揮師東進,不需要那點兒烏合之眾一樣的白軍也能做掉布林什維克。

很顯然。鄧尼金不是這麼想的,也許按照協約國的計劃,確實可以做掉布林什維克,可那對俄國有什麼好處?肢解了德國和奧匈帝國之後,協約國集團的大軍難道會像王師一樣恢復俄國沙俄時代的版圖?會積極地維護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

鄧尼金可不認為協約國集團是活雷鋒,他們恐怕會很高興地將俄國大切八塊,徹底地將北極熊給剁成肉醬。作為一個“真正”的俄羅斯人,一個傳統的愛國者,鄧尼金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

他認為如果要維護俄國的主權完整。首當其衝的就是保留一隻俄國的武裝力量。只有槍桿子在手,俄國才能跟協約國集團討價還價。才能避免被魚肉。

這也就是決定了鄧尼金絕對不會犧牲自己的部隊去為協約國集團爭取時間,他沒有那麼傻!

從某種意義上說鄧尼金也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持了最後的原則,為保全俄國的主權做出了最後的抗爭。必然的,他也必須為這個決定付出慘重的政治代價。

尤其是在波蘭形勢急劇惡化,德國人又裹足不前的情況下,他必然的會成為出氣筒。協約國集團不會允許一個跟他們作對的傢伙繼續把持白軍的大權。

而弗蘭格爾則抓住了這次機會,原本就在不斷給鄧尼金製造麻煩,不斷挖牆腳準備上位的他,終於得償所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