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什切青無疑是一招好棋,協約國之前的打算是全力在波蘭打一個大勝仗,先解決圖哈切夫斯基,然後回頭收拾東普魯士。之前他們對東普魯士只是派遣少量部隊監視和牽制。而什切青丟失之後,這種監視和牽制沒有任何意義了,甚至這些負責監視和牽制的部隊還有被殲滅的危險。
“命令部隊向波茲南方向收縮吧!”
福煦很無語的捏了捏額頭,美國人被圖哈切夫斯基包圍就已經讓他很被動了,誰想到什切青這邊又出了岔子,為今之計他也只能命令牽制東普魯士的部隊向南收縮。
福煦的意思其實就是讓這些負責牽制的部隊保護好進攻華沙主力部隊的補給線路,現在他可經不起補給線再出問題了。
這種應對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穩,客觀上說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也符合福煦此時的心理,他不是那種特別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將領,雖然協約國在他任總司令的期間獲得了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揮藝術換來的。
不客氣地說,福煦是等到了這場勝利,沒有他,換其他阿貓阿狗一樣也能獲勝,甚至可以說德奧集團的戰敗,更多的是他們內部的原因,是共產主義運動和無產階級給了德國集團當頭一棒。
總而言之,福煦的應對方式好像確保了補給線路的安全,但是卻將什切青周邊地區以及德國的東北部全部放空了。在這一片廣大的區域內。協約國的軍事力量成為真空,李曉峰想怎麼折騰都可以!
對艾伯特政府來說,福煦的這種搞法就很讓人惱火了。好容易他們才平定了國內的工人暴動,還沒安生兩天該死的共產主義魔鬼們又回來了,這意味著他們還得接著剿匪平叛,得將還在巴伐利亞附近維持秩序的軍隊重新調往北部。
這麼來回折騰很費時費力不說,一旦軍隊向北走了,誰能保證巴伐利亞的共產黨殘餘力量不會死灰復燃?到時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邊,還得繼續回頭剿匪。這種搞法真心屬於作死!
艾伯特當然不願意作死。但是協約國不講道理哈,他們根本就不顧德國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國佬,巴不得俄國佬將德國打個稀巴爛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這種暗示才下達上面那個命令的,反正他讓德國人很不高興很不滿意,這讓即將達成的凡爾賽條約又平地裡多了一番變數。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談判又一次拖延了。
當然,德國人在合約上簽字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他們也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表達一點兒訴求,儘量地保全一點兒顏面而已。
不過也保全不了多少顏面,反正協約國沒打算管德國人的死活,直接告訴德國人:“俄國人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那是你們自己的事兒!”
於是乎苦逼的德國軍隊不得不從巴伐利亞北上,穿越整個德國前去救火,連李曉峰都沒想到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僅僅佔領什切青就讓德國完全混亂了。
可能有同志會說這不是扯淡麼?不就是一個調動軍隊的過程,怎麼會混亂呢?很簡單的道理,大批軍隊的集結和調動是需要交通線路支援的。而此時協約國的軍隊從法國正在橫穿德國前往波蘭,這就佔據了德國東西交通幹線,然後德國人還要從南往北調動,這兩股潮流撞在一塊,能不亂嗎?
不通則亂,亂則更堵。反正德國的幾大交通樞紐堵得一塌糊塗,這極大的延緩了德國和協約國的軍事調動能力。間接的給正面戰場上的戰鬥減輕了壓力。
圖哈切夫斯基對此的感觸就最明顯,之前德國還沒有混亂的時候,英法聯軍就跟炮彈不要錢一樣玩命的往他的部隊頭上招呼,強大的火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幾乎是用人命往裡填才將將擋住了英法兩軍的攻勢。
而現在,德國混亂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補給有點跟不上,像之前那種猛烈的炮火覆蓋就少了一大半。雖然他們的火力依然佔有絕對的優勢,但白俄羅斯方面軍總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過,能夠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隊的壓力小了,可圖哈切夫斯基的壓力就大了。之前有說過,圖哈切夫斯基已經做好了撤退的準備,可現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簡單,之前是應為實在頂不住才必須放棄原先的戰鬥計劃,而現在能夠頂住了,就沒有撤退的藉口了。至少圖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該怎麼向托洛茨基開口。
不光是軍事這一個方面讓圖哈切夫斯基為難,更為難的是政治方面,之前他都已經豁出去不計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曉峰突然佔領什切青,一舉推進到了德國的本土,波羅的海方面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