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大戰,那才叫血流成河!”
其實馬占山這番話說得很沒有底氣,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戰場上的情況不理想,不是不知道硬拼不是好辦法,但是出於維護自己的面子,另一個也是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戰術,所以也只能這麼將就著繼續打了。
戰鬥從上午一直激戰到黃昏時分,十幾個小時的鏖戰讓海拉爾城外血流成河,大量第一次拿起鋼槍剛剛走上抗日救國道路的年輕人就在他們剛剛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倒下了,不得不說這真心是讓人痛惜和痛心。
不過任輔臣和張福榮並不知道,在整個抗戰期間,這樣的“慘劇”是數不勝數,大量的中華好兒女就是這麼莫名其妙的因為人禍而丟掉了性命。傷亡本不該如此慘重。也不該如此悲情,甚至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導致國難重重的根本原因終可以歸根到人禍二字上,有的人為了榮華富貴投降賣國,連祖宗都不要,還有的人打著抗戰的旗號大發國難財,更有的軍官喝兵血吃兵肉將士兵和老百姓不當成人,種種罪惡罄竹難書。
更可氣憤的是,幾十年後還有人為這些罪徒大唱讚歌。認為抗戰死計程車兵多是一種榮耀,認為這還值得表彰!甚至認為死得多就是出力大。就是功勞多!
真心想說,去他媽的!!
不過這一切並不是李曉峰,更不是任輔臣和張福榮能改變得了的事兒,從1931年到1945年。這是草菅人命的年代,這是悲哀的歲月,這並不光榮!
不過在馬占山踏入海拉爾的時候,他卻並不感到多麼悲哀,相反他還是比較高興地,收復海拉爾和收復滿洲里意義完全不同,收復海拉爾在他看來更像是一種標誌。
標誌著他馬占山又回來了,標誌著他將一雪前恥。至於付出的傷亡,他雖然也覺得惋惜。但作為一個那個年月的軍人,他並沒有特別的在乎。
“將受傷的弟兄們運回蘇聯,好好照顧。打鬼子的事情就讓我們這些沒受傷的人來幹吧!”
開了一個好頭,馬占山對後面的行動是迫不及待了,甚至生出了一些別樣的想法。
“我認為在海拉爾豎起抗日大旗,在這裡招兵買馬,然後一舉收復北滿甚至整個東北都是有可能的!”
馬占山的表態讓任輔臣和張福榮大吃一驚,因為按照之前的計劃。馬占山的部隊不應該長久的停留在海拉爾附近,應該快速南下跟馮玉祥的部隊匯合。然後在三省交匯處開闢抗日根據地。而現在馬占山幾乎是全盤推翻了這個決議,這不是要命麼!
不過馬占山還振振有理:“此一時彼一時,之前我們沒有料到日軍如此不堪一擊,沒有預料到能夠佔據海拉爾和滿洲里這一大片地區。在那種形勢下,自然只能南下跟老馮會師。”
說到這兒,馬占山顯得容光煥發:“而現在,情況完全不同。有了海拉爾和滿洲里,這裡條件更好人口更多,而且背靠蘇聯,在這裡建立抗日根據地更加合適!”
馬占山的話有道理嗎?有,客觀上說是對的。和條件惡劣察哈爾、熱河和興安省交匯處相比,處於中東路上的滿洲里、海拉爾條件自然是更好,也確實人口更多獲得支援也便利。
那麼李曉峰為什麼一開始沒有在這裡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想法呢?原因很簡單,滿洲里和海拉爾是成也中東路敗也中東路。對日本人來說,絕不可能允許鐵路幹線上重要的城市被抗日武裝佔領,馬占山想要佔據城市,一定會遭到關東軍的重點照顧。
實話實說,只靠蘇聯的那一點點微薄的援助,馬占山的那群烏合之眾根本就擋不住關東軍的鐵蹄,而條件更艱苦的三省交匯處雖然看上去不太理想,像是不毛之地,但不毛之地也有不毛之地的好處,至少不招賊惦記不是?
而且這個三省交匯處挪騰方便,面對關東軍的圍剿更好周旋,實在打不過了,逃跑的路子也多一些不是嗎?而且那裡北可以威脅海拉爾,向東可以直指松嫩平原,向南可以叩門山海關,真心就像一根釘子楔在那裡。
而現在,馬占山不願意南下了,整個戰略也就無從談起,你說任輔臣和張福榮怎麼會不著急?
“馬將軍,南下策略是之前您、馮玉祥將軍和彼得洛維奇同志經過商討達成的一致建議。而現在,既不通知彼得洛維奇同志,也不告之馮玉祥將軍,您就這麼率性而為,不妥吧?”
面對任輔臣的質問,馬占山還有些不高興,之前達成了一致不假,但是他馬占山也不是蘇聯人養的狗,他堂堂的黑龍江省主席和軍事總指揮難道一點兒自主權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