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夫斯基殲滅了敵人整整一個師,俘虜了七千多人,而且還將協約國的軍隊擋在了華沙之外。當然,仗是打得很糾結,但總體而言也是不落下風。想必隨著伏龍芝的部隊抵達華沙戰場,情況很快就會好轉。這個時候格局就應該放大一點兒嘛!德國革命勝利了,就算不能立刻引起英國和法國的連鎖反應,可無產階級的力量不也是更強了?算上德國的國力,保留一支強大的艦隊算什麼呢?
而且從長遠看,要消滅英國和美國的帝國主義勢力,就要渡海,必然也是需要一支強大海軍的。既然有需求,怎麼能夠胡亂裁撤呢?
將四艘德皇級變向專賣給猶太盟友也就算了。這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以政治局大長老們的眼光自然能看出某人放長線釣大魚的想法,客觀上說著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還是那句話。格局小,因為某人的手段都是建立在世界大革命不太順利,建立在只有俄國革命取得勝利基礎上的辦法。
就如之前所言,德國和奧匈帝國革命勝利了呢?那區區幾艘無畏艦算什麼大問題?估計那時候真正的問題是艦隊不夠強大吧?
大傢伙沒有看錯,當時的政治局確實是這麼樂觀,而基於這種樂觀的情緒,對於某人的安排自然是看不上眼了。所以政治局立刻就海軍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為此還專門將華沙的托洛茨基叫回了莫斯科。
經過一番研究和討論,在海軍問題上政治局的意見是。暫時什麼也不動,不能將四艘德皇級出售給東普魯士,甚至那些看上去老掉牙的前無畏也不能退役,一切都等到華沙分出勝負再說。
出於最悲觀的預計。政治局覺得如果華沙的戰事不順利(請注意,政治局覺得圖哈切夫斯基那裡頂多也就是不順利,最壞的結果就是跟協約國打個平手),在無產階級陣營跟帝國主義陣營只能維持均勢的狀態下,才考慮更長遠的目標。
什麼是更長遠的目標呢?那就是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革命高潮的來臨。在這種狀態下,才需要退役那些老舊的前無畏和老式巡洋艦。但對於主力艦,政治局認為保持每一片海域至少擁有一個戰列艦分隊(四艘)是最低限度的需求,在重點海域應當保持兩個戰列艦分隊。
也就是說在政治局的設想中,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肯定是重點海域。這裡將要保留兩個戰列艦分隊,具體的就是兩艘巴伐利亞、四艘國王級外帶兩艘德皇級。而黑海艦隊除了保留兩艘瑪利亞皇后和一艘波爾塔瓦之外再加一艘德皇。而在北冰洋方向就保留四艘德制戰巡,至於剩餘的兩艘德皇那就去太平洋艦隊。反正太平洋方向暫時不是重點,有兩艘無畏看家護院也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政治局這是準備將所有的主力艦全部留下來了,甚至按照他們的理論,這還有兩艘的空缺。實際上補上空缺的辦法他們都想到了,伊茲梅爾級戰列巡洋艦不是建了一半嗎?那四艘戰巡不是等待舾裝嗎?雖然咱們沒那麼多錢建成全部四艘。建成一半總可以吧?
講心裡話,這種想法太天真了。簡直就是將無畏艦當成了大白菜,這是準備大批發了。而且真要這麼幹,那真心是找虐。看似俄國海軍總體規模相當驚人,主力艦的排水量絕逼是世界前三的水平。但是卻被平均分配在了四個完全不能溝通的海域裡。每一支艦隊在面對本海域最強大的敵人時都沒有優勢,最後就是被人各個擊破。到時候估計又是日俄海戰的笑話。
更主要的是,政治局可能沒想過維持一隻如此強大的艦隊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他們大概以為這些主力艦大部分都是現成的,根本不需要花錢,不用白不用。
可問題是,艦船維護保養的費用其實才是真正的大頭,一艘主力艦就要一千多官兵,二十艘主力艦就是兩三萬人。這些人吃喝拉撒要花錢,訓練也要花錢。最簡單的,出海需要燃料吧?裝置需要更新和維護吧?雖然單獨一艘的一項支出不怎麼顯眼,但加起來總量就是個天文數字了!
很可惜的是,這個年月布林什維克的政治局大佬們在治國理念和手段上還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他們會不自然的低估問題的難度,會不自然地用想當然的手法解決問題。然後……然後就在鐵一般的客觀規律和現實面前撞得頭破血流。
所以李曉峰接到政治局對他報告的意見和看法時,多少有點無奈。不過也沒有太過於失望,因為他早就意識到了政治局會過於樂觀,會想當然。他之所以寫這份報告,其實更多的是打預防針,是個提醒。
等到今後問題暴露時,政治局的大長老們就會想起他的提醒,正好幫他刷一刷政治威望。
而且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