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48 問題不少

按照蘇聯紅軍1933年的編制條令,機械化步兵第一軍下攜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其中坦克師的番號分別是第一坦克師和第二坦克師,摩托化步兵師則稱之為第一摩托化步兵師。

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研究,坦克師由兩個坦克團和一個摩托化步兵團構成。其中每個坦克團有坦克93輛,編為三個營,一個營裝備t-26,另外兩個營裝備bt-2快速坦克。

原本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設想,這三個營應該有一個裝備t-28中型坦克。可誰讓t-28表現太差,直接就被砍掉了,這才用bt-2頂補。

至於摩托化步兵團,其實跟普通的步兵師沒啥大的區別,此時的摩托化步兵還不是後來紅軍所稱的那種乘坐步兵戰車參加戰鬥的“摩托化步兵”,而是擺脫了騾馬使用汽車行軍,戰鬥時依然靠雙腿前進的步兵。

也就是說,此時的紅軍摩托化步兵跟普通步兵比起來,也就是裝備的汽車比較多,不是那麼依賴鐵路線移動的部隊。機械化步兵第一軍除開這兩個坦克師,另外那個摩托化步兵師就裝備有兩個這種摩托化步兵團和一個坦克團。

此時,坦克一師和坦克二師沿著海拉斯滕河左右兩岸向前突擊,摩托化步兵一師則落在稍後的位置充當預備隊,在第二坦克師另一側也就是努倫敖包山附近。朱可夫的騎兵第四師呈現出一字長蛇陣,繼續往西則是展開中的第一騎兵師和第二騎兵師。

而此時關東軍也反應了過來,開始將23師團的主力向戰場調動。同時調動的還有日軍第一坦克團和步兵第七師團。不過因為白阿鐵路並沒有竣工,不管是第一坦克團還是第七師團想要趕到戰場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最關鍵的是,關東軍司令部和大本營對紅軍的突然襲擊判斷並不完全一致,關東軍認為這是蘇聯的全面入侵,而大本營則認為這頂多是一次規模有限的入侵。判斷的不一致導致了日軍增援哈拉哈河戰場的決心出現了分歧,關東軍的意思是除了將第一坦克團和第七師團師團派過去,還有必要將駐紮在海拉爾的第14旅團也投入戰場。而大本營的意思是應該等一等看一看。戰場上已經有兩個師團外加一個坦克團和相當數量偽滿洲騎兵,再投入一個滿編旅團。太小題大做了。

說白了,大本營依然沒有將事情高大的意思,甚至很擔心關東軍藉此擴大沖突,讓區域性戰爭變成全面戰爭。這也是他們很慎重投入第14旅團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在戰鬥打響的第二天,紅軍和日軍的力量對比還是非常懸殊的,幾乎就是關東軍第23師團加上一些偽滿洲國騎兵部隊直接硬抗紅軍的六個師!如果再把紅軍背後負責支援和充當預備隊的蒙古國軍隊和遠東紅旗方面軍的另外兩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算進去,那真心是愈發地不成比例。

而這也有一個問題,既然布柳赫爾手頭上還有將近五個師的兵力,為什麼不投入戰場擴大戰果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相對次要的原因是不管是蘇聯方面還是日本大本營,對這場戰爭的規模是有限定的,這就是一場區域性戰爭。決不能發展成全面戰爭。雙方最高領導層都還算是剋制。如果布柳赫爾一口氣將所有的部隊都丟進去,那規模太大了,容易搞出大事來。甚至連現在這個規模就已經讓政治局有些擔心了。

除了來自上層的壓力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一片戰場已經飽和了,根本不能再投入更多的部隊。實際上現在一口氣投入六個師就很擁擠了。以布柳赫爾的意思,這麼屁大點地方根本不需要投入如此多的部隊,甚至機械化步兵第一軍在戰場左翼都沒有完全展開。擠在海拉騰河兩岸的他們突擊速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說實話,從看到戰鬥計劃的那一刻開始。羅科索夫斯基就不太滿意,因為他的部隊的突擊地段實際上並不適合裝甲部隊使用,哈拉哈河的支流海拉騰河將他的部隊分成了兩塊,而且這一片區域地形比較崎嶇還有一片遠方沙漠橫在前面。羅科索夫斯基認為他的部隊應該放在右翼,也就是現在被第一騎兵軍佔據的位置,那一片地形相對平緩,適合坦克群展開。

那麼布柳赫爾為什麼要保留當前的配置呢?原因很簡單,首先,日軍的23師團主力在機械化步兵第一軍突擊的方向,用最強的部隊打敵人最強的部隊來個王牌對王牌很合理。其次,布柳赫爾對騎兵的使用更加熟悉一些,也更擅長使用騎兵。將第一騎兵軍放在右翼,從相對薄弱的一側進行突擊,可以打出一記漂亮的右勾拳。如果鐵木辛哥動作夠快的話,完全可以包抄日軍23師團的側翼,一舉將其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