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之所以支援列寧迎接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的挑戰,不光是他對導師大人能力的信任,歷史上沒有他這個仙人出來攪局,列寧短短的一個多月就讓彼得格勒的布林什維克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按照托洛茨基在自己回憶錄裡的話說,就是一區接著一區依附列寧,革命的力量終於佔據了主流。
再多憑空多出了他這個仙人,列寧沒道理比歷史上做得更差,對於列寧能夠擊敗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李曉峰是毫不懷疑的。此外那兩個貨在這個敏感的時間裡跳出來,雖然的確很噁心人,他們也自以為這是最後的機會和最好的時機。然而,在李曉峰看來,那兩個貨的突然發難確實很糟糕,但就時機來說還不是最糟糕的。
在李曉峰穿越的這段歷史中,不知道因為神馬,是德國腦子抽筋還是良心發現,在1917年2月並沒有再一次開始無限制潛艇戰。一直到四月份,德國人才想起來自己手裡的大殺器,重新開始圍獵大西洋。這樣也間接的推遲了美國參戰的時間,沒有像歷史上4月6號對德宣戰。以至於現在五月份都過半了,美國人還沒有什麼動靜。
說真的,這讓李曉峰很是提心吊膽,從四月到八月,這四個月對布林什維克和俄國的革命非常的關鍵,很多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事件都發生在這個區間之內。
美國人對德宣戰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它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視的。像歷史上一樣發生在四月初列寧回國之前,對布林什維克的影響就小得多,但是如今列寧都回國開始大展拳腳了,萬一冷不丁的美國突然宣戰了,那可就是當頭一棒。
這不光會讓那些騎牆的中派重新開始搖擺,更是會給那些鐵桿死硬的右派護國主義者注入一劑強心劑,弄不好會讓鬥爭雙方的力量重新洗牌。
這種情況李曉峰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而更可怕的是,萬一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選擇了美國突然宣戰的時機發難,那個殺傷力將更大。如果運氣在糟糕一點兒。七大和美國宣戰的時間如果撞車了,那才是世界末ri!
所以一直以來,李曉峰一直向列寧建議,七大應該儘早的開。不能再往後拖了,遲則生變啊!列寧當然也同意李曉峰的意見,但是全國代表大會哪裡是說開就開的。導師大人也想早點開,問題是會議開早了他還沒準備好,起不到作用啊!
為什麼起不到作用?道理還不是明擺著,別以為革命路線問題是大會召開的時候才解決的,實際上召開大會之前鬥爭那才叫一個激烈,基本上大體的方針路線都是在會前確立的,開會更多的只是一個傳達和推廣的作用。
其實想也能想出來,全國的代表歡聚一堂。在那麼幾天或者十幾天的時間裡突擊商量解決黨未來的革命路線問題,這個說實話,時間真心不夠。所以說開會只是一種形式,更核心的東西早就在開會之前就開始爭奪了,而會議之上的爭鬥只不過是最後的劃定勢力範圍,一錘定音罷了。**
就比如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要跟列寧搞辯論,按照常理來說,你也可以在大會上發難吧!正式的,當著全國代表的面,大家一決雌雄。不說是轟轟烈烈,也算是相當的正式了,說句不好聽的,哪怕是輸了,也是雖敗猶榮。
但問題是。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敢這麼搞嗎?全國大會上發難,聲勢確實是有了。問題是那也晚了。搞政治鬥爭,工作必須做在前面,真正開會的時候調子基本就已經訂好了,你再去活動也就晚了。
而且,全國大會上發難,贏了還則罷了,萬一要是輸了,那可就不是難看和丟面子那麼簡單了,會議上可是要形成決議的,那可就是板上釘釘子,輸了就是滿盤皆輸,再也無法翻身。這個後果著實是太嚴重了,嚴重到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都不敢賭得這麼大。
所以,他們唯一的機會也就是在會前發難,一則這是吸引眼球搏聲望搏支援的最後機會,贏了的話效果不比全國大會上差太多,就算是輸了後果也完全可以接受。
反正也不會形成決議,就是合理的討論和辯論而已,哪怕是輸得連褲衩都不剩了,轉天大會上照樣可以滿血復活,再次爭取機會翻盤,雖然這個機會是非常渺茫了,但總比沒有機會強。
退一步說,這時候發難,也是他們哥倆的一次試水,也就是一次武裝火力偵察,就是為了試探列寧的底牌和實力。如果列寧的底牌很大獲得了黨內大部分的支援,那麼第二天的大會他們就該低調一點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但萬一試探出列寧手裡的牌不多,支援率也不高,那麼接下來的大會他們倆就該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