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廣收人心。
不得不說,小斯的出發點就錯了。這次整風是政治鬥爭不假,但是鬥爭的根本原因是新舊兩代指揮員之間的話語權之爭。衛國戰爭爆發以來,圍繞著作戰和指揮問題,老一輩從國內革命戰爭時成長起來的指揮員和系統接收軍校教育的新興派指揮員在相當多問題上矛盾重重。
比如老一輩普遍文化水準比較低,哪怕是經過了後來的軍校培養,但天然的底子擺在那裡。顯得很毛糙,而他們對戰爭的理解受到了之前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比如普遍不重視防禦,比如普遍不重視傷亡。喜歡蠻幹,還主張用革命的進攻對抗敵人反革命的進攻。以攻對攻打垮對手。
而後面這批新興的學院派受到過系統的教育,在西班牙內戰和遠東對日本作戰的經驗讓他們對戰爭的理解跟老革命們完全不一樣。他們不喜歡那些老掉牙的老經驗,認為紅軍的戰術完全可以更豐富,更不認為防守就是錯誤。
很顯然,這兩派人尿不到一塊,前者認為一代不如一代,認為學院派們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認為打仗不是地圖作業。講究的就是一股子狠辣的勁頭,很認為學院派就是太過於關注傷亡,以至於忘記了如何去爭取勝利。
而後者認為老革命都是一群土鱉,只會蠻幹,不善於思考,更不懂得研究戰略戰術,只會用人命去填窟窿,這麼打仗簡直就是草菅人命,自然要堅決的抵制。
說到底,這是新舊兩種思維之間的爭論。代表了紅軍對未來戰爭方向的理解,是將簡單粗暴的人力密集型戰術發揮到極致,還是進行產業升級玩更加有技術含量的戰術。
總而言之。這兩派之間的爭論是完全對立的,不存在什麼中間路線,斯維爾德洛夫指望兩頭都討好,註定只會兩頭都不靠譜。這麼說吧,小斯想要拉攏的那些中間派,基本上都在懲戒營或者戴罪立功連裡混,而這些人完全就沒有拉攏的價值,註定了小斯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那麼左派和右派究竟誰能勝出呢?恐怕這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鬥爭過程,甚至可能伴隨著整個衛國戰爭的歷程。畢竟軍人的鬥爭說到底還要靠戰場上的成績說話,誰的戰績好功勞大。誰才能笑道最後。
不過暫時看來,李曉峰稍占上風。為什麼呢?因為軍官和士兵都不是傻瓜,從衛國戰爭爆發這三個月的情況看,主張猛衝猛打的左派除了大量的傷亡報告什麼也沒收穫,這樣的結果自然是不討人喜歡的。
與之相反的右派雖然也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但是他們那種尊重每一個戰士,以及切實的要求改良戰術戰法的呼聲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很簡單的道理,一邊只會讓你傻乎乎的送死,而另一邊卻說完全不用這麼去送死,你會投哪邊一票?
反正在中基層官兵心中,右派更有市場,絕大部分基層軍官和士兵是歡迎右派的理念。之所以李曉峰這邊還沒有確立壓倒性的優勢,關鍵原因就在中高階軍官這一頭,這些軍官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他們已經接受了紅軍的傳統戰術,認為這就是聖經不容褻瀆,一大波中高階軍官抱團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視的。
李曉峰想要獲得勝利,恐怕只能將這一批人清掃乾淨,否則紅軍很難做到意見統一。當然,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要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李曉峰只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向前走。
比如眼下的第一回合交鋒,其核心問題就是要不要進行明斯克反擊作戰,左派是一致說好,右派是強烈反對。這場爭吵直接將方面軍、大軍區和軍委一級的高階將領全部捲了進去,會議一個接著一個,爭吵更是從來沒有停止,反正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直到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坦克叢集突然出現在莫濟裡,輕而易舉的肅清了羅科索夫斯基留在那裡的守備力量,然後順勢北上渡河配合古德里安夾擊第六集團軍,經過兩天的鏖戰,徹底地將羅科索夫斯基擊退。
當這一情報擺在軍委和政治局的案頭時,關於要不要開展明斯克反擊的爭論才暫時終結。
用托洛茨基的說法:“現在,敵人又一次突破了我軍薄弱的防線,一旦敵人渡過第聶伯河,那將引起連鎖反應。我們要做的是阻擊敵軍,將敵人攔在第聶伯河西岸,防止他們進犯俄羅斯一步!”
頓了頓,托洛茨基用不容置疑地口吻說道:“應該立刻從明斯克方向抽調部隊前往增援第6集團軍,並立刻命令第16集團軍前往第聶伯河東安構築堅固的防線!”
托洛茨基的意見很有市場,白俄羅斯方面軍又一次快速動員,增援部隊飛快地向第聶伯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