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175個因為地形選擇不當(建在丘陵、山地和森林當中)而不能保證應有的射界。火力點的偽裝長期未能得到任何保養和維修,造成75%的設施報廢,需要拆毀重建。”
“另,140個永固碉堡配有的1930型機槍防盾,該裝置存在致命缺陷,在射擊時會以很高的機率發生自動關閉的嚴重故障。由此產生的跳彈可能殺傷己方兵員……所有的防禦設施中幾乎沒有任何光學裝置,其額定達標率僅有2%。根據調查,在1938年12月之前未曾配備過潛望鏡。在1938年12月25日。該單位得到了150個潛望鏡,然而旅長施維金錯誤地指示將這些寶貴的裝置放在倉庫旁邊的堰坡上。導致這批價值為30萬盧布的裝置全部報廢……該要塞區極度缺乏雙筒望遠鏡,部隊竟然將僅存的18個完全無法使用的雙筒望遠鏡當做緊急戰備物資使用……該要塞區缺乏必要的供暖裝置,僅僅在四個防禦設施中裝備有蒸汽取暖裝置,但是全都無法使用。”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根據之後內務人民委員會的調查,烏克蘭要塞區的問題還不僅僅是裝置缺乏的問題:“要塞區重要地段的防禦配置相當糟糕,戰術上根本不能達標,有效防禦縱深僅有1公里左右。80%的防禦地段存在射擊死角。也無法保證射界。一枚203毫米炮彈或者2到3枚47-75毫米口徑榴彈炮直接命中外壁,就會導致防禦設施被摧毀。”
“第76獨立炮兵營(由舊式的炮兵團擴編而成)只有三個連可以在‘m1日’(動員令釋出日)的日落時被動員出勤(部隊駐地離要塞區平均距離達到75公里)。另該營裝備的法制155毫米火炮沒有炮彈。根據軍區的命令,該種炮彈已經被調往克利緬丘克市。因此該營實際可以動員的力量僅有兩個連。”
“要塞區共設有297個設計設施,其中包括279個永固碉堡和18個帶頂棚的半炮兵壕。但是大部分設施正在改造當中,造成了極度的混亂。武器裝備上附著的水分未被擦拭,也未經塗油保養。因為完全不負責任的保養方式,設施內的大部分武器因為灰塵和鏽蝕而報廢……設施內電力架設混亂,完全不能保證正常的照明。為保證半炮兵壕內部換氣和照明工作而配置的al6-12型與al12-2型內燃發電機沒有抽溼裝置,因而無法啟動,經過實際測試。該裝置大部分因為缺乏保養而報廢……1932年配置到防禦設施內的火炮,直到1937年才得以分解保養和清掃,全部火炮都有鏽蝕痕跡。另有兩門火炮被錯誤地注入熟煉油(應使用錠子油)而導致注油孔被堵塞。引起油缸爆炸。火炮鎖栓和漏油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此外60%的火炮擊發拉繩遺失。火炮備用零件並未存放在防禦設施內,而是放在遠處的倉庫裡。”
“炮兵營極端缺乏炮兵專業人員。如第40獨立炮兵營指揮員中就無一人懂炮兵技術。導致該營裝備的火炮完全沒有得到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此外,要塞部隊自組建以來一直都沒有負責戰鬥訓練的幹部。各單位從沒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兵員培訓都基於合成兵種訓練方案自行組織進行,指揮員不懂得標準的要塞防禦戰鬥技能。”
“更嚴峻的是,由於設計失誤,大多數的永備碉堡內裝都不合格,無法安排部隊進駐。因為錯誤的估算了地下水的深度。導致50%以上的戰鬥設施浸水20到40厘米,且排水管道完全無效。要塞地區沒有安置電力裝置,居住區溼度過高。十分悶熱,而且沒有換氣裝置,也沒有餘地安裝類似的裝置!”
“要塞地區後勤組織混亂,竟然沒有考慮過儲存糧食倉庫。施工計劃粗糙,戰鬥設施大多安置在丘陵、窪地或者茂密的森林中,導致大部分的武器的有效射程只有五十到一百米不等。如3號陣地永固碉堡就建造在一個經常滑坡的鬆軟斜面上,無法敷設偽裝,而且造成碉堡內的火炮因為位置低於周圍地表而無法射擊。要保證這些碉堡的射界,就必須徹底地清掃12萬立方米土方,並砍伐約300公頃的森林和灌木。”
“大部分射擊口和槍架是為馬克沁機槍準備的,導致新式機槍無法使用。應該帶有頂棚的半炮兵壕沒有安裝遮蔽板,幾乎沒有任何防雨能力。”
當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報告擺在政治局大長老們的案頭時,不可避免的一場暴風被掀起了。其中首先發難的就是捷爾任斯基,公正無私的鐵面人最反感的就是這一類事情,不客氣地說,對於這種情況他是零容忍。
“觸目驚心!簡直是觸目驚心!”捷爾任斯基揮舞著這份報告,張牙舞爪地說道:“這還僅僅是烏克蘭一地的情況,可以想象,如果內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