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哈切夫斯基已經不是第一次對重型坦克有興趣了,之前他就是多炮塔的t-28擁護者,為了這個坦克一度跟李曉峰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是讓他下臺的原因之一。
當然,現在是1938年,跟之前迷信多炮塔坦克相比,圖哈切夫斯基已經從那個坑裡爬了出來,現在,他提交給軍委的建議是一款擁有強大裝甲防禦力,能抵擋現有和未來三年內反坦克武器攻擊,並且擁有強大攻擊火力,能夠有效摧毀堡壘和工事的坦克。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這種坦克戰鬥全重至少要在35噸左右,炮塔和車首正面裝甲不低於50毫米,側面不低於30毫米,裝備一門76毫米榴彈炮,如果有可能的話85毫米更好。
反正看圖哈切夫斯基的意思,這個坦克有點像輕量化的kv-1,火力差不多,防禦稍差。如果按照他的意圖發展新式重型坦克,那恐怕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至少李曉峰是不會同意上馬如此廢柴的重型坦克的,在他看來,這個垃圾還不如北方工業的54號工程,還不如直接給54號工程換一門l11或者zis-376.2毫米炮湊合。如果時間充分的話,乾脆換後來is-2和is-3的d-榴。反正後世的天朝魔改59的時候,喪心病狂地塞進去了一門125毫米坦克炮。換d-25沒有任何問題。
在李曉峰看來裝備122榴的54號工程可以將未來所有的kv系列和is系列全部pk下去,根本就不需要在重型坦克上浪費精力。而圖哈切夫斯基此時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合時宜的。
另外,多說一句。54號工程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差不多完全成熟了,可能在裝甲質量和火力上不如原本t-54/t-55,但是在其他效能上完美的完成了山寨任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技術攻關,讓蘇聯最蛋疼的傳動系統問題終於被北方工業攻克了。說起蘇聯的坦克,可能很多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海。彷彿毛子就靠人海戰術取勝,而其技術裝備水平很爛。
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蘇聯坦克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管是數量還是總體技術水平都是領先於西方同行的,除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動力系統。
萬年不變的b2系柴油機包打天下就不用說了。進入20世紀70年代。說實話b2這條路子就已經走不通了。得虧毛子的設計師牛逼,以高水平的總體設計壓低了坦克的重量,讓b2才支援得住。
而跟爺爺輩的b2相比,蘇聯最糟糕的就是傳動系統了,也就是所謂的變速箱。這個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蘇聯最差的方面,從二戰前到二戰後一直都落後於西方。一直在單功率流傳動上打轉轉,跳不出那個坑。
比如說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個相當簡陋的機械式固定軸轉動,壽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輛t-34得準備至少兩套傳動才夠用,更那啥的是這套傳動長度還很大,迫使t-34只能縱置發動機。導致底盤變長,影響了機動效能。
實際上不光是t-34,二戰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為動力的坦克或者突擊炮,都存在相同的問題,這個傳動實在是讓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透過工藝提高解決機械式固定軸傳動的體積和可靠性問題。否則t-54將又是一個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這個時空有某仙人,透過北方工業的大投入。終於提前了6年解決了這個問題,從1938年2月份開始,54號坦克終於可以定型了。
當然,54號工程定型的時候跟歷史上的t-54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之前提到過的裝甲鋼質量問題,這個稍差。另外就是火力問題,比如說d-10坦克炮,這門由海軍艦炮發展而來的高膛壓大威力坦克炮還沒有誕生,自然是裝不上。
並且北方工業並沒有選擇山寨d-10,從一開始,在李曉峰的規劃中,北方工業就沒打算線上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進了博福斯的高膛壓火炮技術之後,北方工業的發展方向是滑膛炮。不過一開始並不是未來的那種大威力高膛壓滑膛炮,而是選擇了漸進式發展路線。
先搞一款發射破甲彈為主的中等膛壓坦克炮,等未來技術成熟了再上一個臺階,發展膛壓更高的發射動能彈為主的滑膛炮。
那麼李曉峰為什麼要先搞一門技術水準不是那麼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簡單:第一,二戰是一場消耗戰,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規模量產,而中等膛壓的滑膛炮比二戰中廣泛使用的坦克炮生產難度小(不用車膛線),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鋼(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