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似乎是慘不忍睹?
不過空軍對此卻比較滿意,為什麼呢?因為攻擊這兩座橋樑僅僅投入了兩架轟炸機和十幾架護航戰鬥機,而且在轟炸中無一損失。況且準確命中的那一枚成功的摧毀了橋樑。要知道,在此之前,紅軍要攻擊類似的目標,得動員一兩個團的伊爾-4或者是圖-2,要麼就是同樣多的伊爾-2或者蘇-2攻擊機。還得做好付出被擊落好幾架戰機的心理準備,最後很可能還摧毀不了目標。
而現在才動用多少空軍力量?反正紅空軍對此是相當的滿意,唯一讓他們不滿意的就是kh-1導彈的產量實在太不給力了。當然,空軍也不是見好就收就不準備繼續改進kh-1導彈了。又透過了幾次實戰,空軍發現給kh-1導彈裝備發動機似乎完全是多此一舉。
是的。就是多此一舉,因為區區兩公里的有效射程,哪怕是沒有動力kh-1導彈也差不多能滑翔著飛過去。加裝了發動機根本是沒有什麼卵用。唯一用處就是讓導彈變得更貴和更復雜。
所以彩虹設計局在得到前線的反饋之後,立刻就拆掉了那一套多餘的發動機。轉而給kh-1導彈換上更大的彈翼。這一招確實管用,透過這項改進之後,kh-1導彈輕了兩百公斤而最大有效射程反而提升到了2.5公里左右。而這種新導彈也就被命名為kh-1m。而這個m在俄語當中也就是“改進型”的意思。
沒有礙事的發動機和螺旋槳之後,kh-1m的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以及掛載性都提高了不少。以前圖-3掛載kh-1的時候,起飛時需要特別小心,一不留神kh-1m的螺旋槳就會擦地。而現在,不需要再為此擔心了。
有了第一次改進之後,就有第二次改進。很快kh-1m2就被生產了出來,和kh-1m相比,kh-1m2縮小了體積和採用摺疊翼,體積更小掛載性更好。以前只有圖-3這個級別的轟炸機才能掛載,而kh-1m2連伊爾-4也能用特殊的掛架半埋式的掛在機腹下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說完了空軍跟鐳射的故事,再轉向海軍和陸軍,這兩家也對鐳射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不過他們跟空軍的關注點不太一樣,他們認為鐳射測距很有前途。
尤其是陸軍,對鐳射測距興趣不是一般的大,原因很簡單。紅軍的裝甲兵太需要反應快測距精度高的儀器了。不得不說,早期的坦克炮手真心是經驗很重要的一個崗位,原因就是他們必須在沒有準確的測距儀器的幫助下準確的測距。一旦測距出現了失誤,那炮彈肯定是打不中目標的。
二戰時代的坦克真心沒有太好的測距儀器,或者說就沒有專業的測距儀,一般只能透過炮瞄鏡的刻度劃分簡單的測距,這裡面的誤差就比較大了,很考驗炮手的經驗和判斷。也就是到了二戰末期,為了精確射擊,德國人在首先在黑豹後期型上裝備體視式測距儀。
說到測距儀,其實最早應用在軍事領域的是合像式測距儀。聽著這個名字似乎挺怪異的。但其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甚至大傢伙都再清楚不過了。
所謂合像式測距儀是這樣工作的:各種稜鏡或是反射鏡將透過兩個取景窗裡的影像重疊在一起。而人們透過最後的目鏡所觀察到的,就是兩個重疊在一起的影像。使用者可以透過調整測距器裡的稜鏡或是反射鏡將兩個透過取景窗進來的影像重疊在一起。然後就可以從測距器上的刻度盤讀出所對應景物的確切拍攝距離。
其實合像式測距儀的基本原理就是勾股定律,這麼說吧,從兩個取景窗到目標的距離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而這兩段距離再加上兩個取景窗之間的距離就組成了一個三角形。
物體處於不同的位置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直角邊的夾角是完全不同的,只有當我們調整好稜鏡或是反射鏡的位置時,我們才能重新建立直角三角形,便能從稜鏡或反射鏡位置得出的角度改變數,這樣就完成了測距。
只要明白勾股定理的就都會知道,兩個取景窗之間的距離直接決定著測量的精度,當兩取景窗之間的距離越長的時候,測距器的精度也就會越高。
說到這大家就會明白了,為什麼當年說起戰列艦的光學測距儀時非常強調“基線”長度,“基線”越長自然精度也就越高。但是“基線”越長也就意味著體積越大。而對於坦克一類的裝甲車輛而言,不要說戰列艦級別的十米基線級合像式測距儀,就是炮兵用的一兩米基線的測距儀都用不了。
但是坦克也需要測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