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傷手段了。在1940年9月,他們在俯臨加來市的普庫爾山上建立了一個地面雷達干擾站,配置了幾部佈雷勞斯干擾機。
這些干擾機的天線面向海峽對面,發射功率達到一千瓦,工作在本土鏈雷達的使用的22到50兆赫頻段上,用於干擾本土鏈雷達。當然,德國人的活計還是有點糙,因為他們對本土鏈雷達的效能並不瞭解,更不清楚英國人早在1938年就測試過如何幹擾本土鏈雷達,而且早就加裝了反干擾裝置,所以德國人一開始的干擾行動並不太成功。
直到一年之後。透過大量的無電線偵察,基本摸清了本土鏈的效能之後,德國才製造出了好用的干擾機。成功的幫助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歐根親王穿越多佛海峽返回德國本土。
說了這麼多歷史故事,現在讓我們正是回到正題。那就是紅軍和德軍之間的電子戰。在衛國戰爭爆發時,紅軍已經建立了基本能覆蓋西線國境的雷達站,這些雷達為1941年的空中作戰提供了極大的支援,如果沒有他們,紅軍的損失恐怕會更加慘重。
但是到了1942年,隨著德軍深入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些雷達站要麼被轉移,要麼被迫自我摧毀。這麼說吧。在1942年上半年,紅軍的天空防線開了一個大窟窿,幸虧德國人並沒有多少戰略轟炸能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到了1942年下半年,隨著新的雷達站在俄羅斯一線建立,紅軍才基本堵上了西線的窟窿。只不過這個窟窿堵得並不嚴實,因為德國在同英國進行的電子戰中汲取了經驗,而這些相關經驗也被用來對付紅軍的防空預警雷達。
蘇聯幸運的是擁有一個穿越來的仙人,李曉峰在戰前就指示諾基亞公司加強雷達和無線電裝置的研發。所以,在1942年下半年提供了新式的可機動的預警雷達p12。這種新式雷達彌補了老式雷達的缺陷。讓德軍的干擾並沒有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紅軍也不是一味的被動挨打,為了挫敗德國的防空系統。保護己方的攻擊機和轟炸機。紅軍也採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為了對付德國的弗雷亞對空警戒雷達,諾基亞正產出了一種專門的干擾裝置“巨浪”。這是一種機載脈衝轉發器,工作在弗雷亞所在的125兆赫頻率上。當“巨浪”接收到弗雷亞的電波時,立刻就會回覆一個寬脈衝訊號。而這個訊號在雷達顯示器上顯示為縱深七公里、帶有幅度調製的有節律跳動波形。反正看上去就是一大波以密集編隊飛行的戰機。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戰術欺騙,裝備了巨浪系統的電子戰飛機能將德國的戰鬥機引誘到錯誤的方向,從而降低真正的轟炸機群的損失。
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僅僅干擾警戒雷達還不夠。當轟炸機飛臨目標上空時,必然要面對德軍的地面防空網。德軍的高炮部隊配備的維爾茨堡炮瞄雷達可不在125兆赫頻率上。巨浪系統對其沒有用。這也就意味著,轟炸機依然會被敵人的雷達跟蹤並瞄準。德軍依然可以用其引導戰鬥機和高射炮對轟炸機群進行攻擊。
一開始紅軍對維爾茨堡雷達辦法不多,直到kgb神通廣大的派出訊號旗特種部隊從德國雷達站搶來了一臺維爾茨堡雷達之後。問題才被解決。
諾基亞又緊急研發了一款專門干擾維爾茨堡的干擾機——閃電。不光是研發了閃電,諾基亞還建議紅軍生產大量的干擾箔條,配合閃電一起使用將效果最佳。
一開始紅軍對此是很抗拒的,倒不是抗拒閃電系統,而是抗拒使用干擾箔條,原因是紅軍覺得現在還不是使用這種“大殺器”的時候。是的,你沒有看錯,紅軍確實將干擾箔條當成了大殺器,將其作為保密等級很高的秘密武器儲藏在倉庫裡,只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才能投入使用。
原因自然是干擾箔條的效果太好了,紅軍很擔心一旦使用這種大殺器,很快就會被德國人仿製,德國人轉而就能用來對付蘇聯的雷達。說實話,這個想法讓李曉峰哭笑不得,因為他很清楚,干擾箔條對德國人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秘密,歷史上德國、英國和美國幾乎是同一時間研發了無源干擾箔條,而且大傢伙在對待這種武器上出乎意料的保持一致——那就是藏起來,當成殺手鐧,絕不輕易使用。
歷史上,到了1943年7月底,經過丘吉爾特批,盟軍才首先使用這種武器。當然,在這個時空不用等那麼久了,在轟炸普洛耶什蒂時,在李曉峰的建議下,紅軍首先使用了干擾箔條,效果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