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元帥和將軍們為啥對破甲彈印象不太好呢?其實這還得從某仙人說起。在二戰爆發前,李曉峰大力提倡發展破甲彈,使這種利用門羅效應的反裝甲彈藥發展神速,其亮瞎狗眼一般的破甲資料也讓軍事家們為之振奮,一度甚至出現了坦克無用論之類的論調。
如果不是李曉峰竭力為坦克和裝甲兵站臺,如果不是圖哈切夫斯基利用手中的權力推行大縱深作戰理論,恐怕在這個時空蘇聯的坦克發展將遭受重創。
這麼說吧,那時蘇聯的軍事家和軍事技術專家紛紛對破甲彈大唱讚歌,而支援發展高膛壓長身管火炮的穿甲彈支持者是有點不得志的意思。
但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大量裝備破甲彈的紅軍坦克和反坦克炮的表現其實並不好看,比如37毫米和45毫米破甲彈以當時的破甲理論而言,理論能上擊穿70毫米到90毫米裝甲板,在靶場上實彈測試也能擊穿60毫米到80毫米不等的裝甲板。可到了實戰中,其破甲威力簡直低的可憐,大體上只能擊穿10到2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板。
為啥理論到實際,靶場到實戰中的資料天差地別呢?原因很簡單,這些理論資料都是理想條件下的理想狀態中得出的數字。比如靶場測試破甲彈的威力是怎麼做的?
其實並不是實彈射擊,而是將破甲彈以固定的最理想的狀態放置在靶板前引爆,這也就是所謂的靜破甲值。而在實戰中,線膛炮發射的破甲彈處於高速旋轉中(數萬轉到十萬轉),離心力將射流大大的分散了,自然的動破甲值就慘不忍睹了。
這也是二戰爆發前,李曉峰為什麼特別要發展100中等膛壓滑膛炮的重要原因。一開始這門炮就是為破甲彈準備的。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破甲彈的威力。
當然,這門炮確實也做到了這一點,比如理論上100毫米口徑破甲彈最大靜破甲能力大概在500到700毫米之間(看藥罩材料和錐度)。如果用線膛炮發射,動破甲能力大概也就是100毫米上下。而用滑膛炮發射,動破甲能力有多少?大概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間。這就是差不多三倍的差距了!
這麼說吧,以當前t-54裝備的那門100毫米滑膛炮而言,就算是碰上了德國的e-100也能輕易將其擊穿。甚至在衛國戰爭的戰場上,經常出現,t-54將對手打對穿的情況。
似乎這很好啊!是的,紅軍裝甲兵對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發射破甲彈的威力十分滿意,但是對這門炮的精度極其不滿意!因為膛壓比較低。該炮有效射程很有限,基本上只能攻擊750米以內的目標,超出這個距離,精度就慘不忍睹。不光是發射破甲彈精度難看,發射榴彈也一樣難看,作為支援步兵突破專用的重型坦克,用榴彈打工事可是必備技能。問題是,這項必備技能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實在是沒練好。
所以裝甲兵其實對此是相當有意見的,在t-54的改進中,重點專案就是這門炮。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裝甲兵就責成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總設計彼特羅夫基於b34艦炮發展一門100毫米高膛壓線膛炮(也就是d-10系列)。
如果不是戰爭突然爆發,以及d-10系列所使用的穿甲彈面臨技術難題(廢品率太高),裝甲兵是準備用d-10t換掉所有t-54上的100毫米中等膛壓滑膛炮的<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所以此時。一聽說d-5t使用的是破甲彈,眾位元帥和將軍立刻就涼了半截腰,因為他們實在受夠了看上去很好的破甲彈。
“這是全新的破甲彈,”李曉峰卻一點兒都不著急,慢悠悠的解釋道:“為了解決現有破甲彈動破甲能力不足的問題,北方工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進。現在你們看到的這種nvk-150系列破甲彈就是最新的技術成果。其1000米以內的精度不會比穿甲彈有顯著區別,而且能夠擊穿15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而剛才大家應該都已經看到了這種新式破甲彈的效果,它遠遠優於造價高、生產困難而且需要碳化鎢的br-271n穿甲彈。”
這一番解釋讓將帥們放心了不少,但是圖哈切夫斯基怎麼肯輕易認輸。他攻擊道:“這僅僅是你說的而已!”
李曉峰無語的指了指靶板,意思很明確。剛才的三輪射擊已經說明了一切。不過圖哈切夫斯基依然不肯認輸:“這依然說明不了什麼,誰能保證這不是你特別挑選出來的最好的彈藥。沒有經過國家靶場的大量實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