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了!”
“是的,他們有火炮,是一種拿在手裡射擊的小口徑火炮,聲音不大,但射速很快,噗噗噗的幾聲悶響之後,炮彈就飛過來了,然後?然後我眼前紅光一閃,隨著一聲爆炸,我和卡里奧就倒在了血泊當中……走運的是我撿回了一條命,紅軍本著人道主 義精神救治了我,而卡里奧卻永遠倒在了橋邊……”
對於約翰松的敘述,西方記者最初認為太荒誕不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被紅鷹團嚇傻了的膽小鬼,否則能說出這麼多的瘋話,1、2、3、4、5、6還數不清的機槍火力,這怎麼可能?俄軍一個連裝備多少挺機槍又不是什麼秘密,按照他的說法,除非是有一個團在進攻他們,否則哪來的這麼多機槍?
而眾所周知,紅鷹團的主力根本就沒參加這次行動,去的僅僅是一個突擊連。可想而知這個膽小鬼是被徹底地嚇傻了!
至於後面說的什麼自動槍、什麼衝鋒槍,尤其是拿在手中發射的火炮。怎麼聽怎麼像天方夜譚,約翰松同學,你是在說科幻故事嗎?連莫辛納幹都做不到人手一隻的俄*隊,有自動步槍?笑話!
還有,衝鋒槍是鬧哪樣?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種衝鋒槍是德國的mp18,德國人會把mp18送給俄國人?你確定不是在搞笑?
至於什麼拿在手裡發射的火炮,對此西方記者們一致認為。約翰松是被嚇壞了,這個可憐的孩子竟然連手榴彈都認不住來了,更可笑的是這個傻瓜連自己是怎麼負傷的都不知道,以當時的交戰距離,手榴彈根本就扔不了那麼遠,顯而易見,這個傻瓜是中槍了,而不是被榴彈炸傷!
戰鬥結束之後的最初二十年裡,西方記者們普遍對約翰松的回憶錄不屑一顧。認為他就是一個驚慌失措被嚇傻了以至於出現了幻覺的可憐蟲。甚至有一位驕傲的英國曆史學家在他專著中毫不客氣的對約翰松的回憶大加鞭撻,將其貶得一文不值。
在這位有良心的歷史學家的專著中,這場戰鬥的面貌才被“真實”的還原了,參加進攻的是俄國人 民志願軍第二師一團偵察連,主要的武器是莫辛納乾和馬克沁,在白軍的誓死抵抗之下。俄軍損失慘重,幾乎全部陣亡。
為什麼這位會得出如此離譜的結論呢?原因是不懂俄語的他,拿著一本俄英大字典“機翻”了圖哈切夫斯基的回憶錄。其中這位天才元帥曾經用抱怨的口吻在炸橋行動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如果讓第二師一團偵察連去,一樣會取得圓滿的勝利。”
這位半吊子的歷史學家錯誤的翻譯了圖哈切夫斯基的話,並引用來證明自己的論點。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以訛傳訛,讓一大批鄙視俄國的專家學者們奉若經典,談起這場戰鬥就必須引用圖哈切夫斯基的“回憶”,哪怕是天才元帥不止一次當眾否定說過這樣說法,他們也聰耳不聞,依然不屈不饒的堅持著自己的“正確”意見。
其實歷史的真相併沒有被掩蓋,哪怕是西方學者當中,也有過真實的回憶記錄。當時駐紮在塔韋蒂附近的德國遠征軍少尉格里芬也參加過這場戰鬥。對“俄國人”的火力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的連隊趕到戰場的時候,那座重要的鐵路橋已經斷成兩截了,俄國人正在撤退。當時我想都沒想就命令部隊組成戰鬥隊形發動衝鋒……我跟俄國人打過不少次交道。在東線跟他們不止交手了一次兩次,從1917年下半年開始,只要我們敢於衝鋒,俄國人就有很大的機率會崩潰,而我相信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結果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敵人的火力太強了,一個排就擁有至少六挺機槍,秋風掃落葉一般將我的衝鋒部隊打得稀里嘩啦。丟下了七八具屍體之後,我們只能退了下來!”
“一開始,我以為俄國人將所有的機槍都留給了殿後的部隊,但隨著我在芬蘭跟紅鷹團交手,才知道,這支部隊每個步兵班就擁有兩挺通用機槍,在連一級還有火力排進行加強……他們一個連所擁有的火力足以橫掃我們一個營!”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不止紅鷹團的機槍,他們步兵班的火力配置簡直是超越時代的,哪怕是半個世紀之後,這種火力配置也不算落伍!他們每個步兵班擁有12名士兵,班長和副班長使用一種短小的衝鋒槍,這種武器小巧玲瓏偏於攜帶,火力也很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繳獲一隻這樣的衝鋒槍,跟裝備給軍官的魯格自衛手槍比起來,它太好用了!”
“紅鷹團的步兵班的核心就是兩挺pk通用機槍,實際上他們的步兵班完全就是圍繞這兩挺機槍運轉的,每個步兵班他們都能分成兩個火力組,不管是進攻還是撤退都能交替掩護,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