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612 帝國之殤

總有人有一種錯誤的感覺,總覺得大英帝國的衰亡和美帝國主義的制霸是一種順順利利的權力禪讓。大英帝國將世界大權的權柄真心實意的交給美國,由美國代替英國執掌世界。彷彿這兩家是和平交接,是一派和氣。

可是歷史真是如此嗎?後來的英美特殊關係真的有那麼美好嗎?反正李曉峰是不相信這種鬼話的,權力誰不喜歡,可以當老大誰願意甘於人下當老二呢?尤其是那些已經當了很多年老大的人,讓他們乖乖的交出權柄,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可能有同志要說,英國人之所以那麼“心甘情願”地當老二,原因是蘇聯的崛起,是紅色帝國給了英國太大的壓力,迫使英國向美國做出讓步,兩家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說實話,這也是扯淡。確實,二戰結束之後,由於共同對抗蘇東集團陣營以及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需要,英美之間確實有很多共同話語。而且英國也確實損失慘重、帝國搖搖欲墜,為了防範德國再次崛起以及應對蘇聯的挑戰,英國確實需要美國的幫助。

但是,英美的特殊關係雖然有上述現實基礎,但所謂霸權的“和平禪讓”卻僅僅是修飾性的說法,說白了就是春秋筆法。英國兩國之間在新舊霸權興衰的關鍵時刻雖然沒有發生過熱戰,但不意味著兩國沒有為維護或者獲得霸權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爭,英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毫無疑問一直就是在為維護霸權而戰。

也就是說英國人絕不是心甘情願的將權柄交給美國的,如果英國人真有這麼好說話,拿破崙時代以及一戰和二戰根本就不會發生——反正英國不在乎霸權,隨手交出去不就完了。

可問題是,英國人有這麼大方?當年幹拿破崙英國人可是大出了血的,反法聯盟之所以能一次次的形成那是因為英國人在掏腰包,幾乎每個加入反法聯盟的國家都能從英國那裡拿到經濟援助。沒有英國人出錢,俄國人出兵,反法聯盟尼瑪就是一個笑話。

再看一戰,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投入了史無前例的670萬大軍。大英帝國的各個自治領、殖民地也動員了起來,為戰爭貢獻了大量的軍隊和勞工,僅尼珀爾就有5.5萬餘名廓爾喀士兵加入到英屬印度軍隊中作戰。在主要殖民地中,印度貢獻了140萬軍隊,加拿大供應了63萬、澳大利亞提供了41.5萬,南非提供15萬,紐西蘭13萬。

如果英國人對霸權的權柄是可以隨手讓渡的,他吃撐了全面動員殖民地?

不光是動員幅度大,英國為一戰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戰前,美國欠英國4億多英鎊債務,戰後則是英國反而欠美國8.5億英鎊。英國的黃金儲備因為一戰下降4200萬英鎊,海外資產四分之一在戰爭期間因為資金緊張而被迫出售。

不在乎霸權英國吃錯了藥打這一場仗?

甚至從一戰後俄國的情況也能看出英國對霸權是多麼的熱衷,當年英法兩國在1918年就秘密簽訂了瓜分沙俄的秘密條約,為了徹底的解除大英帝國霸權的威脅者——俄國,英國人為了干涉俄國革命僅1918年到1920年就投入了4600萬英鎊的相關費用。

好在是當年列強的經濟在戰後崩潰了,讓負擔巨大的英國沒能力繼續投入鉅額干涉費用才不得不罷手,才改武裝圍剿為和平演變。當年連列寧都感嘆道:“儘管存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但我們已經基本能在國際上生存下去了。”

上述總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英國是絕不願意將霸權相讓的,既然如此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權力轉移也就不存在什麼和平禪讓了,而是赤果果的權力之爭。英國是輸掉了這場權力之爭,不得不向美國低頭。至於所謂的英美特殊關係,不過是英國人拿來麻痺自己以及美國人給英國人一個臺階下而已。

那麼英國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輸掉這場爭霸的呢?在李曉峰看來,英國人不是1947年輸掉霸權的,也不是1945年,而是再往前推二十年的1925年。

1925年是個很關鍵的年份,雖然這一年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這一年卻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到一戰結束的那一刻,其實是歷史大神留給英國寶貴的調整時期。這個階段英國雖然因為戰爭受創嚴重,但是長達五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做一些事兒的。如果抓住這五年進行變革,英國未嘗沒有延續霸權的可能。

可惜的是,1920年到1925年英國人什麼都沒做,然後從1925年到1935年還是在打瞌睡,這十五年揮霍掉的不僅僅是時光,而是大英帝國的最後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