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問題暫時不管,那接下來就只能討論華夏問題了。實際上華夏問題也沒啥可討論的,因為基本上可以說大局已定,整個長江以北除了甘肅、新疆、青海還有刮民黨軍的殘餘,可以說整個中原都已經被解放了,剩下的刮民黨軍只能依託所謂的長江防線據守。
只不過這條所謂的長江防線真心是個千瘡百孔的篩子,按照蔣某人和國防部的規劃,整個長江防線分為兩個大的戰區,湖口以西為長江中游戰區,歸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指揮,兵力有四十個師。湖口以東為長江下游戰區,歸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兵力有75個師。
根據侯鏡如(刮軍17兵團司令)、覃異之(南京衛戍副總司令)、廖運澤(第7綏靖區第9編練司令部副司令)等人回憶:蔣某人制定的京滬杭戰區總體作戰方針為:以長江防線為外圍,以京滬杭三角地帶為重點,以淞滬為核心,採取持久防禦方針,以達到堅守目的。
看上去這個計劃似乎是有道理?而且兵力合計高達115個師,可以說相當的強大。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首先從策略上說守江必守淮,想要守住長江這一線,淮河地區就必然要在手裡,這一塊若是丟掉了,等於是戰略縱深和支撐少了一大截,t共可以直面長江,直接打過江去。問題是,在之前所謂的徐蚌會戰中,刮民黨已經將淮河這一塊丟光光了,如此一來自然是陷入了全面的被動,只能沿著長江被動防守。
而糟糕的是,長江沿岸實在是太漫長了,一千大幾百公里的防線需要大量的兵力去固守。而很遺憾的是,刮民黨偏偏又沒有那麼多兵力。上面說了,白崇禧指揮40個師防守長江上游,40個師應該有多少人,不說多了40萬人應該有吧?很可惜白崇禧沒有這麼多人,他的四十個師合計才25萬人。再說湯恩伯的75個師,看上去嚇死人,但這75個師攏共才45萬人。也就是說刮軍這115個師平均下來每個師才6000人,這頂多也就是一個旅的戰鬥力。
其實此時刮軍的師恐怕連旅的戰鬥力都沒有了,因為這平均6000人是把機關、後勤等非戰鬥部隊一起算進去的總數。實際上這些師真正能打仗的恐怕也就是四千人左右,真心是隻相當於加強團的水平。用刮民黨自己的話說湯恩伯這790公里的防線上擺45萬人,平均每公里只有570人,手拉手都難以形成一條線,更別提面對pla重兵打擊了。
這麼說吧,這條所謂的長江防線根本就是個豆腐渣工程。只要pla願意,隨時都可以越過去。那麼為什麼pla沒有馬上越過去呢?原因非常簡單,刮民黨眼看戰場上打不贏t共,只能用緩兵之計,可憐巴巴的呼喊著和平口號,再次要求和談。而t共方面本著儘早實現和平儘快重建家園的原則同意給刮民黨一個機會,答應了和談。
只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刮民黨方面編訂的《戡亂戰史》對於這次和談的說法卻是:****民國三十八年元月上旬,徐蚌及中原作戰雖皆得逞,然二、三野劉、陳二匪亦傷亡慘重,估計逾四十萬人,亟待整補,以恢復戰力;而四野林匪與中原地區作戰,雖未經激戰,但倉促入關,千里奔躥,尤待整補,益以北國兵卒,不諳水性,優待訓練,更需假以時日,從事渡江準備,深感絕難一蹴可幾。百般無奈之下,乃又故技重施,偽裝政治和談,期為匪軍之渡江準備,爭取足夠時間,並乘機打擊我軍民士氣,瓦解刮軍戰志,以為其軍事行動鋪路。
好吧,看了這段話李曉峰是真心佩服蔣某人的厚臉皮,明明都是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下野拉李副總統上來頂缸爭取時間,用所謂和談的策略來搞緩兵之計,但卻說了那麼冠冕堂皇。裝出一副刮民黨不需要和談,需要和談的是t共,這尼瑪真心是唬鬼。
誰都知道,經過********,刮民黨精銳兵團已經全軍覆滅,而pla正是士氣如虹的時候,雖說pla連續作戰確實比較疲勞,但相比之下刮軍連人頭都湊不齊,難道不更需要時間來整頓支離破碎的殘兵?
說到這兒,不得不再次佩服一下蔣某人的厚黑學,能把失敗說成成功,能把狼狽逃竄說成轉進,這種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本事果然是天生的政客的料子。
當然,此時的蔣某人日子也是相當的不好過,雖然他可以在文字上粉飾太平,但實際情況卻會狠狠地打他的臉。隨著他的中央嫡系力量被極大的削弱,地方派系已經有了不買他的賬,甚至是趕他的下臺的本錢了。
軍事上的失敗、政治上喪失凝聚力、經濟又因為搞金圓券徹底崩潰,軍心士氣已經全部玩完的狀態下,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