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估計,盧漢斯克將成為戰場的焦點,不管是布林什維克還是捷克軍團,誰能搶先拿下盧漢斯克,誰就能獲得戰場上的主動權……”
一個團長迫不及待說道:“那我們就立刻前往盧漢斯克吧!”
應該說他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捷克軍團人多勢眾,跟他們匯合將是最安全的做法,只要大家能抱成一團,那麼布林什維克也輕易不好下嘴,這麼一來。就足夠安全了!
不過去盧漢斯克這個建議鄧尼金卻不同意,他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恰恰相反,現在去盧漢斯克更危險!如果弗蘭格爾的部隊還在,我們一同前往盧漢斯克,那還有意義。我們和在一起有一萬多人,再加上捷克軍團和起義的友軍。少說也能湊個十萬大軍,跟布林什維克對持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
鄧尼金頓了一頓,冷笑道:“但是,剛才你們也看到了,弗蘭格爾的部隊是向南方開進的。他們是向著羅斯托夫去的。這說明了什麼?”
鄧尼金的部下們都是一愣,不解地問道:“說明了什麼?”
鄧尼金譏笑一聲:“說明了捷克軍團和我們的友軍有奪取羅斯托夫的打算。在兵力本來就很緊張的情況下,捷克軍團竟然沒有集中全力向盧漢斯克方向進攻,反而分兵了。這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做法……一旦奪取羅斯托夫不順利,一旦布林什維克飛快的反應過來。以捷克軍團的那點兵力,根本不足以在盧漢斯克同布林什維克決戰!”
鄧尼金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反正在場的人是被他唬住了,當然,鄧尼金的發言確實是有道理的,捷克軍團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集中兵力,抱成一團,這樣還有可能跟紅軍掰掰腕子。可是他們偏偏分兵了,這是主動的分散力量,結果很有可能被各個擊破。
為什麼捷克軍團會做出這種腦殘的舉動呢?那也是有原因的。前面說了,在戰鬥目標問題上,不管是白軍還是救國救革命委員會亦或者捷克軍團內部都是存在異議的。有想要決戰的,也有想要向東發展的,吵來吵去只能做出妥協,那就是先奪取盧漢斯克。
應該說,奪取盧漢斯克是一步好棋,但問題是,叛軍內部覺得光奪取一個盧漢斯克不保險!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地圖就很明顯了,羅斯托夫和盧漢斯克一南一北。就像兩扇大門,是守衛烏克蘭的橋頭堡,如果切斷了這兩條交通線,十萬叛軍將被困死在頓涅斯克。
奪取了盧漢斯克,就等於開啟了一扇門,但是萬一紅軍重兵壓過來,盧漢斯克也必然首先遭到攻擊。一旦頂不住,那麼叛軍將處於很危險的境地,只能退回頓涅茨克。而奪取了羅斯托夫,就等於開啟了兩扇門,就算叛軍在盧漢斯克失敗了,也可以經羅斯托夫向東逃跑。
為了保證有一條後路,叛軍決定同時攻擊盧漢斯克和羅斯托夫,只要拿下了這兩座城市,就保證了沒有後顧之憂——最不濟也可以向東逃跑嘛!
而且叛軍也認為他們完全有時間同時拿下盧漢斯克和羅斯托夫,因為紅軍的主力還在莫斯科方向,離盧漢斯克還有一千多公里,等他們來了,盧漢斯克早就被打下來了。更何況叛軍判斷紅軍恐怕不會直接來盧漢斯克,而是會壓向哈爾科夫,畢竟那裡的戰略意義更大,更不容有失。
總而言之,叛軍的想法是趨於保守的,畢竟主力是捷克人嘛!人家畢竟是外國友人,指望他們為了俄國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也不現實。對於捷克人來說,儘可能的儲存實力才是上策,如果他們都拼完了,還拿什麼解放自己的民 族?
而鄧尼金就完全看穿了這一切,對他來說,如果不分兵,他願意去盧漢斯克,跟大部隊會合畢竟安全一點。而一旦分兵了,去盧漢斯克恐怕有玉石俱焚的危險。還不如留在頓河下游打打游擊,相機行事。
當然,鄧尼金之所以不願意前往盧漢斯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他已經跟薩文科夫鬧翻了,而且他手頭這點人馬也太少了,去盧漢斯克,很有可能被其他的勢力一口吞併。
而且,他最重要的籌碼科爾尼洛夫跟協約國集團的關係很不錯,一旦科爾尼洛夫跟協約國集團牽上了頭,在捷克軍團的壓力下,那貨必然能恢復自由。到時候他鄧尼金還怎麼混?
恐怕科爾尼洛夫恢復自由之後,第一個要收拾的就是他鄧尼金!這麼說吧,在沒跟科爾尼洛夫翻臉之前,鄧尼金不排斥去盧漢斯克碰運氣,而現在,打死他也不敢跟捷克軍團接頭,無他,實在是太危險了。
“不去盧漢斯克,那我們總要做點什麼吧?”
面對部下提出的問題,鄧尼金不說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