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12 火箭

體也要加量,結果必然導致將要攜帶一個巨大的增壓氣瓶,而作為一個壓力容器其質量可想而知的大。更糟糕的是,擠壓迴圈工作時會對推進劑貯藏箱施壓,對了保證推進劑貯藏箱的安全,必然也要加強其結構,而這也將導致重量飆升。

也就是說擠壓迴圈最後會陷入一個面多加水水多了再加面的惡性迴圈,其效能實在是有限。那麼能不能跳出這個死衚衕呢?

答案是可以。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增壓的辦法人類很早就想到了,比如說風箱就是一個加壓的好辦法。在蒸汽革命時代,為了增強鍋爐的燃燒效率,工程師就想到了強圧通風的辦法,說白了就是給鍋爐加一個鼓風的泵。

俄國的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最早意識到,要想充分發揮液體火箭的推進效率,就必須提高液體推進劑的壓力,他很有前瞻性的提出了利用泵機對推進劑加壓的方案。在1903年,這位航天先驅就繪製了一張液體火箭概念圖。

齊奧爾科夫斯基繪製的火箭是蛋型的,前部是乘員艙,後部是推進劑艙,分為液氧貯存箱和碳氫燃料箱,細長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位於火箭中軸線上。考慮到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將釋放出大量的熱,他想到了用耐熱材料製造發動機,同時分流一部分低溫液氧來冷卻發動機,因此俄國人堅持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最早提出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冷卻思路。甚至這位先驅還設想液氧不僅作為推進劑的氧化劑,汽化後還供應成員呼吸。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用於為推進劑增壓的小活塞泵並沒有給出其工作動力來源(這個很重要)。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之後,一個美國人接過了接力棒,羅伯特.戈達德在1914年準備在液體火箭上裝一臺汽油機驅動的活塞泵。不過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試驗之後,其設計並不可靠。

回到蘇聯這邊,在科羅廖夫不滿足於擠壓迴圈之後,泵壓迴圈就是可行的方案了。所以火箭發動機巨匠瓦倫京.佩特洛維奇.格魯什科站了出來。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格魯什科的設計局搞出了rd-1發動機,這就是那段時間蘇聯非常流行的混合動力發動機。活塞發動機透過變速箱分流一部分動力驅動rd-1的泵機為推進劑增壓。但是格魯什科偏好於採用燃燒穩定的硝酸氧化劑,這使得氧化劑泵的耐腐蝕問題非常棘手。一直到1944年,格魯什科才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麼說吧,戈達德的方案是小活塞機帶動大火箭,而格魯什科則是用大活塞機帶動小火箭,不過他們的嘗試都不太成功。真正推動泵壓迴圈的還是前面說到的那位天才馮.布勞恩。

在設計a-4火箭(就是後來著名的v-2導彈)時,馮.布勞恩跳出了擠壓迴圈的條條框框,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最重要的自然是泵壓迴圈,他很自然的想到直接用泵來輸送推進劑,但是用什麼動力來驅動這臺泵機就是大問題了。你想想導彈的每一分重量都是寶貴的,總不能裝死重的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吧?

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不在馮布勞恩,而在另一位德國工程師手裡,此人叫赫爾姆斯.******。這位當年在幫德國海軍搞先進潛艇研發,他主要負責動力這塊。

眾所周知,常規潛艇受限於蓄電池的水平,隔一段時間就得上浮開啟柴油機帶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潛艇擺脫這種限制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核動力,不過那個年代還不現實。為此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干脆攜帶多一點氧化劑,咱們在海底也能開柴油機發電,比如蘇聯在二戰中就嘗試過儲存液氧,不過低溫儲存的液氧危險性實在太大,弄不好就要爆,自然的俄國人是失敗了。

******想到的辦法是雙氧水,這玩意兒比液氧安全一些。可以常溫儲存,更重要的是,雙氧水催化分解時可以長生富含氧氣的水蒸氣,溫度可以達到五百度,這個溫度足以使烴類或者醇類燃料自然。也就是說無論是雙氧水直接催化分解,還是進一步與燃料混合燃燒都非常適合驅動渦輪機,這種渦輪機就叫******透平。

當然雙氧水具有強氧化性,還是相當危險的。比如1934年3月,馮布勞恩的助手沃姆克博士將雙氧水同酒精混合時就發生了爆炸,當場炸死了包括沃姆克在內的三人,一度的雙氧水加酒精的思路被禁止。

好在很快德國空軍透過實驗證明將********鹽溶液作為催化劑噴射到高濃度的雙氧水中可以觸發穩定的分解反應,這才使得德國人重新撿起******透平這條路。比如說v-2的渦輪泵就是由雙氧水分解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