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3 問題多

伊16的設計師波利卡波夫設計的飛行器都特別擅長摳資料,波利卡波夫在蘇聯航空業比較落後的前提要趕超世界一流水平。不可避免的就要犧牲一些效能,也就是俗稱的走偏鋒。比如說伊-16,這貨一度是當時世界上飛得最快的戰鬥機。但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操作性很不理想,躍升時很容易進入螺旋,新人往往很難操作好伊-16。

不光是伊-16,後來以波利卡波夫伊-200為底子設計的米格-1和米格-3都是那種某些效能相當理想(比如說速度),但是操作效能相當差的飛機。

反正李曉峰是不喜歡伊-16上艦的,本來艦載機對飛行品質要求很高,而且在航母上起飛降落都面臨極高的風險。再給弄一個操作困難的波利卡波夫飛機,那畫面真心是美得不能看了。

李曉峰更傾向於重新設計一款真正的艦載戰鬥機。而不是撿空軍的破爛,而且空軍也沒有破爛可撿,因為伊15和伊16發動機國產化還沒有徹底搞定,而且產量有限。根本就輪不到海軍惦記。

李曉峰更想要的是一款基於法國12ycrs發動機設計的全金屬單翼戰鬥機,“新的艦載戰鬥機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450公里每小時,機翼必須能夠摺疊,擁有良好的飛行品質……”

說實話,當李曉峰說出他的要求是,包括蘇霍伊在內的海軍航空派臉色並不大太好,因為某人的要求太高了,比如第一條450公里的最大速度,這尼瑪在1934年就不太容易實現。因為歷史上1935年投產的伊-16-5型最大速度不過454公里每小時。而且某人對飛行品質尤其是戰機的起降性要求非常高,這就進一步提高了難度。

甚至連波利卡波夫都對這些要求大倒苦水,認為某人是存心難為他。不過最後老設計師還是接下了這一挑戰,而讓李曉峰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完成的新式艦載戰鬥機給了他一個驚喜。

不過這是後話暫時不提,因為關於艦載戰鬥機的爭論只是當時的一個話題而已。需要設計的新式艦載機還包括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在這兩個方面爭論依然很多,而且還牽扯到了軍方以外的部門。比如說外交人民委員會。

代理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聽聞到海軍新式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招標的訊息之後,第一時間就給了列寧建議:“完全可以從美國採購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據我所知,美國政府也有這方面的需求!”

李維諾夫說的是實話嗎?確實是,歷史上1934年6月美國政府開始招標t4m魚雷機的後繼者,並最後於1936年選定道格拉斯的xtbd-1勝出,當年二月就下了114架的訂單,而這也就是後來的破壞者魚雷機(tbd-1)。

不光是魚雷機,美國政府在1934年11月也選中了諾斯羅普公司的俯衝轟炸機方案,在1935年xbt-1原型機交付海軍試飛,1936年9月,bt-1進入海軍服役,之後繼續發展成了bt-2。當諾斯羅普公司併入道格拉斯公司之後,更名為sbd-1,這也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無畏”。

簡而言之,在1934年度,美蘇兩國同時有了新式艦載機的需求,而且隨著兩國重新恢復外交關係以及經濟危機的影響,兩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可能的。甚至也是紅軍軍方樂見其成的,畢竟美國的航空技術更發達,落後的蘇聯完全可以透過合作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不過李曉峰卻不喜歡李維諾夫的建議,按照李維諾夫的說法,直接向美國採購競爭勝出的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就好了,可以拉近兩國關係還可以解決海軍的需求問題,而且投入還小。

確實海軍艦載機的需求比較小(暫時紅海軍只有兩艘航母,另外兩艘在改造中),滿打滿算也就是400架飛機的缺口。為了這四百架飛機大動干戈發展四個新機型開闢四條新生產線似乎很不經濟,既然國外有更好更經濟的選擇,直接買就是了。

可這麼搞在李曉峰看來問題很大,蘇聯不可能永遠不發展艦載機,不可能永遠靠進口解決問題吧?早點積累經驗總是好事吧?而且還必須看到,不光是海軍艦載機缺少新式戰鬥機、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陸基的海軍航空兵一樣缺少這三個機種。稍微一算就知道飛機的缺口絕對不止400架,不客氣的說翻個三倍都跟玩一樣。難道這上千架飛機都要靠進口?有那麼多外匯嗎?

不光是經濟性的問題,實際上李曉峰也知道不管是tbd-1還是bt-1都是存在問題的。其中tbd-1速度太慢,爬升性更是糟糕,顯得太笨。而bt-1俯衝轟炸機更是問題多多,其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