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貸,那才是傻逼)。
而隨著南京和英國不斷走近,幾乎就加入了英鎊體系,美國人終於坐不住了,這才有後面斷然出手最後簽訂《中美白銀協定》。
這些都是後話,反正大夥只要知道在三十年代早期,一度的南京跟倫敦走得是相當的近,如果沒有美國攪和,一度就加入了英鎊體系。當然,最後也沒有完全擺脫英國影響,事實上最後的法幣改革之所以能進行下去,尤其是能排除日本的強烈干擾取得一定的成功,英國和美國的支援是最主要的。也就是透過這場貨幣改革,使得南京國民政府正式走進英美的利益圈子,變成人家的馬仔(金融幾乎被人家控制了)。
也就是說在這個年代。英國人對南京方面政策的導向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英國明確表示不高興,南京方面真心是會尿的。不過也別對英國人報太大的希望。此時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有遏制日本擴張的想法,但更多的是傾向於用政治和經濟的手段達成目的,指望英國人實質上的幫助是不現實的。
當然,這點兒影響力度有總比沒有好,能用薄弱的代價換取英國人一定程度的幫忙,也算划得來。不過這個事兒的決定權並不在李曉峰這裡。他能做的就是將英國人的意思,以及他個人的分析和建議彙報給政治局。一切都得聽政治局的裁決。
在此期間,李曉峰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之前他雖然聯絡好了馮玉祥,但此時馮玉祥要人沒人要勢力沒勢力。還需要去聯絡舊部。
而此時,在五月到七月間,馮玉祥舊部吉鴻昌和方振武的部隊和歷史上一樣舉起了抗日大旗。其中方振武變賣全部家產,湊集了10萬軍費,在山西介休召集舊部之後組建抗日救*,並一路北上。
與此同時,老蔣和何應欽一再的命令方振武不許北上,所部只許南下剿共。並一度調集七個師的兵力圍剿方振武所部。等馮玉祥同李曉峰初步達成一致,於5月26日在張家口宣佈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時。方振武立刻積極響應,他在通電中寫道:“振武不敏,實率數萬健兒。竭誠擁護,修我刀劍,殲彼兇殘,勝利為少康之一旅,失敗為田橫之五百”。
同時吉鴻昌帶著他的部隊也加入了同盟軍,兩軍從萬全(今張家口)出發。一路向北,先克張北。繼而收復康保,在7月1日收復寶昌、沽源,7月12日收復多倫,一時間風頭無二。
也就是說到了7月12日,基本上將日偽勢力驅逐出了察哈爾省。而此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接下來的就是一幕幕悲劇了,在何應欽和老蔣的運作下,一面調集十萬部隊圍剿抗日同盟軍,另一面也大肆進行政治和金元攻勢,軟硬兼施,一面收買和拉攏同盟軍所部,一面威逼馮玉祥走人。到了八月份,一度兵力逼進九萬大關的抗日同盟軍僅僅剩下一萬五千人。而且馮玉祥也在極大的政治壓力下被迫返回山東泰山修養。
很顯然,在7月份,抗日同盟軍已經進入了歷史的拐點,如果李曉峰不加以干涉,這支部隊很快就會瓦解。
而按照李曉峰的計劃,以吉鴻昌和方振武為主的抗日同盟軍應該從多倫北上,向察哈爾北部進發,在察哈爾省北部地區建立一塊根據地。而北面的馬占山則從北向南進軍,出滿洲里,在興安省西南部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最好是讓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背靠蘇聯和當時的外蒙古長期地跟日本關東軍相持下去。
不過現在,隨著形勢一片“大好”,同盟軍內部開始出現不一樣的論調,一部分人認為繼續北上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察哈爾省的中部是兩片沙漠,多倫往北幾乎是不毛之地,在這一片地區發展抗日武裝似乎沒有什麼搞頭。更正確的做法是南下,奪取北平,在北平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
這個想法有道理嗎?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察哈爾北部確實太荒涼了,跟人口和經濟條件更好的北平地區相比,根本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北上的困難確實比較大。
可問題是,南下問題就少嗎?南邊的那一群軍閥,不管是張少帥的東北軍、閻錫山的晉軍還是老蔣的中央軍哪一個是好相與的,怎麼可能平白的將北平這種大城市讓給你?
以當時抗日同盟軍的實力,實話實說不足以跟這些勢力硬碰硬。並且此時在老蔣的要求下,這幾家對抗日同盟軍已經是磨刀霍霍,不南下都要收拾你,南下恐怕是直接衝進了他們包圍圈。所以南下恐怕是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巨坑。
實際上吉鴻昌也不太想南下,按照他本來的想法,是應該西進去商都的,去商都跟高樹勳所部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