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曉峰卻不覺得這筆投資失敗,二三十年代是航空大發展時期不假,但那不屬於直升機,而西科斯基最擅長的還是旋翼領域,實際上在1930年西科斯基就已經拿出了一款類似歷史上r-4的產品。只不過需求不大,並沒有大規模生產而已。陸陸續續生產的幾十架大部分都屬於自產自銷,都進入了eo公司服役,實際使用效果還不錯。
原本李曉峰準備讓西科斯基小步快跑,把歷史上的s-51弄出來,到1939年再弄出s-55(h-18),而現在大量的伊斯帕諾.蘇莎12ybrs正愁沒有去處,乾脆步子邁大一點,一步到位跨向s-55吧。
試想一下,如果在二戰中就有一款一口氣能運送一個步兵班的垂直投送力量(s-55使用八百馬力的萊特r-1-300-3活塞發動機,能搭載十名步兵),不管是用作特種襲擊還是營救飛行員那都是大有可為的。
當然,要搞定s-55也不是沒有難關,動力這塊倒是沒什麼,主要是s-55為了減重,大量的應用了鎂合金材料,這個方面對蘇聯來說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好在李曉峰還有時間,蘇聯在新材料這一塊確實有問題,但是對美國而言,問題不大。暫時從美國採購合金材料用於生產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李曉峰現在想做的不過是給伊斯帕諾.蘇莎12ybrs發動機找一個去處而已。等到了戰爭爆發時,伊斯帕諾.蘇莎12ybrs絕對已經發展成為vk-105pa(1200馬力),那時候就算蘇聯在鎂合金這塊沒有建樹,用重一點的鋁合金製造機體也是可以湊合的……(未完待續)
ps:鞠躬感謝位面通緝犯、zsuzm、豬瀟灑2、瓜地裡的地瓜、秒殺土豆和尤文圖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