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7 風雲湧動

集體化,甚至他之前的托洛茨基為什麼也首倡這麼搞?斯大林的理論水平湊合,托洛茨基的理論水平可是很高的,難道托洛茨基錯了?

這麼說吧,蘇聯搞農業集體化的出發點是好的,其根本目的是改變蘇聯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粗放、落後和過於分散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應該說目的是好的,但是實施的手段以及對蘇聯的國情考慮得不夠透徹,再加上官僚主義的橫行無忌,後果就很慘烈了。

從國情上來看,蘇聯其實和天朝很接近,取得革命勝利的時候都是一窮二白,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而且農業生產的效率低下,根本就是一個小農經濟國家。

天朝後來也學著老大哥搞過公社化。結果也是慘不忍睹,天朝遇到的問題其實跟老大哥差不多。打擊了農民積極性,吃大鍋飯搞絕對的平均主義。又沒有給農民留一點兒伸縮的餘地,自然的不管是集體化還是公社化都搞不成。

不過不同的是,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一開始就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大部分農民都反對參加集體農莊,為此甚至直接破壞農具、屠殺牲畜和銷燬存糧做對抗。而天朝最開始搞合作組和初級合作社其實還是成功的。

為什麼蘇聯搞集體化阻力這麼大呢?那還得從內戰說起,內戰中不是搞了戰時共產主義嗎?不是搞了餘糧徵集制度嗎?其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空前的,後來實在搞不下去了。列寧才用新經濟政策救場,放鬆了勒緊在農民脖子上的繩子。

後來評價新經濟政策時。大部分書籍都直說這個政策多麼多麼好,解決了多少問題。但是為什麼這個政策最後取締了?如果這個政策真的那麼好,幹嘛不一直用下去呢?

大部分人都說這是斯大林違背了列寧的主張,背離了列寧的路線。為了追求高速工業化而幹了壞事。這個答案准確嗎?廢除新經濟政策確實有快速工業化的原因在內,也確實是主要原因,但間接的原因是新經濟政策當時其實搞不下去了。

為什麼會搞不下去呢?原因很簡單,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就是允許商品自由的流通和交易,說白了就是低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本身來進行調控的,國家的主導性降低。

而蘇聯農業當時是個什麼狀況?農民們被之前的餘糧徵集制度和饑荒嚇得夠嗆,生產出的糧食大部分都儲藏起來,也就是說大部分糧食並沒有變成商品在市場上流通。

市場上沒有糧食,不管是工人還是小手工業者的勞動就換不來吃飽肚子。哪怕是蘇聯以國家意志三令五聲的讓農民出售糧食。可是嚇破了膽的農民是打死都不聽。商品流通不起來,這麼一來還搞個毛的市場經濟,大家總不能不吃飯吧?

有感於農民的小農意識作怪。也有感於俄國的落後,更擔心未來帝國主義新一輪的干涉,不管是托洛茨基還是斯大林能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農業集體化和快速工業化。

透過農業集體化打破小農經濟的束縛,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國家管住了不合作的農民。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一方面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為工業化換取外匯,怎麼看這都是一舉數得的好事。為嘛不幹?

不得不說戰時共產主義這個玩意兒真心是一柄雙刃劍,確實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幫助布林什維克開啟了局面,但與此同時,這筆賬未來也是必須要還的,只不過還這筆賬的代價實在太高了。

後來蘇聯解體,烏克蘭人對這個農業集體化和大饑荒是一肚子意見,認為蘇聯政府是有意的種族屠殺,客觀的說烏克蘭確實很慘,但是類似納粹那樣的有目的有選擇的種族屠殺就有些聳人聽聞了。

應該說當時很官僚的蘇聯政府恐怕是真有心好好地教訓一下不聽話的泥腿子,有點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讓他們變老實乖乖地去參加集體農莊的意思。畢竟那幾年的大饑荒被餓死的不光是烏克蘭人,整個蘇聯都很悽慘,只不過農業經濟佔主體的烏克蘭農業人口更多,受到的傷害最大而已。

斯大林的改旗易幟給了布哈林沉重的打擊,從1934年春天開始,一輪針對布哈林的批判是突然爆發了,艱難的支撐了一段時間之後,布哈林轟然垮臺。2月份,剛剛結束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解除了他中央宣傳部部長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除了有個空頭政治局候補委員之外,布哈林其實就變成了一個閒人。

而與此同時其他幾個政壇新星走上了前臺,古比雪夫憑藉他激進的農業和工業政策深得列寧和托洛茨基賞識,一躍成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及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如果不是人民委員會的副主席暫時只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