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聯盟忙著給托洛茨基出難題時,哈拉哈河的戰鬥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相持階段。之前日軍的全面反擊沒有取得任何有意義的突破,在紅軍的嚴防死守下,缺乏攻堅能力的鬼子遭遇到了極大的麻煩,一度在紅軍的優勢火力下傷亡慘重。如果不是關東軍司令部及時喊停,弄不好日軍中又要出現第二個如乃木希典一樣的“戰神”了。
進入相持階段之後,不管是紅軍也好還是關東軍也罷,都開始構築工事,不同的是,關東軍實在是打不動了,但是覺得沒面子的他們又不想撤退,只能咬牙硬撐。
而紅軍則是執行布柳赫爾的計劃,積極的積蓄力量,準備進行第二次突破作戰,構築工事不過是為再一次突破作戰做準備而已。
在接下來這一個月的相持中,雙方大規模的作戰幾乎停止,不要說之前那種整師,整軍投入進入的狂攻,連團級規模的投入幾乎都沒有。最大規模的戰鬥也就是營級,絕大部分戰鬥就是連排甚至是戰鬥分隊這一級別的小衝突。
而這種小衝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規模小、發生相當突然、持續時間短。從某種意義上更考驗雙方士兵的單兵和班組作戰技巧。實事求是的說,在這個方面關東軍確實比紅軍要強一點,至少是在戰鬥素質和技巧上強一點。
比如日軍特別擅長的夜戰。就讓紅軍指戰員們吃了不少虧,甚至一開始是相當的不適應。當鬼子藉助黑夜神不知鬼不覺的穿越防線滲透哨所,就能打紅軍一個措手不及。不少的紅軍戰士是稀裡糊塗的就丟掉了性命。
這還僅僅是夜戰一項。而在這種對持中冷槍冷炮的作用也開始顯現。特別強調射擊精度的鬼子在這方面優勢很大,在狙擊和反狙擊戰鬥中,他們佔盡了便宜。
這麼說吧,紅軍在整個哈拉哈河之戰中將近一半的傷亡都是這個階段產生的。傻大笨粗的北極熊對這種細緻活真心是不擅長,很有點狗熊繡花的感覺。
當然,紅軍也不是總吃虧,作為一隻比關東軍現代化程度高許多的先進軍隊。在火力上紅軍擁有絕對的優勢!尤其是進行相持階段之後,在布柳赫爾的命令下。遠東紅旗方面軍將下屬的獨立炮兵第10師和11師調到了戰場。
這兩個炮兵師都是下屬四個炮兵團的重點建設部隊。其使命是充當方面軍突破方向的火力打擊和支援任務,所裝備的都是重型火炮。其中一個旅(每個旅兩個團)裝備152毫米榴彈炮,另一個旅裝備130毫米加農炮。
這種配備給方面軍的獨立炮兵師,其編制中的炮兵團也比普通炮兵團要大。屬於擁有48門火炮的四營制部隊。也就是說一個獨立炮兵師就擁有192門重型火炮。兩個師那合計就是384門重炮。
本來這就非常強大了,可是你還得注意,紅軍的軍屬炮兵一般也下屬一到兩個炮兵團。其中普通的步兵軍可能只有一個附屬炮兵團,但是像機械化第一軍和第一騎兵軍這樣的重點建設部隊,那絕對是要配兩個炮兵團的。而且配給他們還是四營制的炮兵團,而不是普通的三營制炮兵團。
也就是說算上這四個炮兵團,紅軍在這個階段用於支援戰鬥的炮兵團(不算師一級)就高達12個。其火力優勢幾乎時壓倒性的,為了支援這些炮兵部隊進行戰鬥,每一天都有近十列專列為其供應炮彈。這麼說吧。戰場日軍每開一炮就會遭到紅軍十倍二十倍的還擊,一度的將鬼子炮兵壓得喘不過氣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m-1933型130毫米加農炮,實際上該炮就是後來廣泛裝備華約國家的m-46加農炮。李曉峰一直覺得毛子的m-1931式122毫米加農炮射程和威力都不夠。應該給集團軍和方面軍炮兵配屬更加強大的縱深打擊火力。
於是乎北方工業公司從1929年開始,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從德國和瑞典引進技術,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才山寨成功m-46。就火炮本身的技術效能來說,m-1933跟m-46幾乎完全一樣,而且因為引進了德國和瑞典的先進工藝。在炮膛的壽命和射擊精度上還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該火炮的造價是相當驚人的,這麼說吧,一門m-加就頂三門m-加。
從1933年開始,m-加進行量產,截止到1935年年初,大約生產了兩百門。這兩百門幾乎全部都裝備給了遠東紅旗方面軍,可以說紅軍最好的壓制火炮第一時間都投入了戰鬥。
而紅軍的炮兵對m-1933的反應也很不錯,除了重量過大(戰鬥全重接近9噸),該炮從射程到彈丸威力都相當的犀利。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