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44 紅海軍的未來(上)

人的閃電戰之後再想著搬家。

說實話,有時候李曉峰對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選擇都有些無語。一個搶下了聖彼得堡獲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就滿足了,另一個則埋頭向黑海這個坑裡鑽。你們能不能一氣向北,去掃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將挪威和芬蘭完全納入版圖,後面不是舒服得多?

佔領挪威後將擁有直接面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不必南下跟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以及英法對撞強。有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整個俄國的西翼就完全展開了,再也沒人能將俄國堵在北冰洋和波羅的海。更不至於讓北約在冷戰時期利用挪威的空軍基地直接威脅北方艦隊。

當然,這些也是馬後炮,畢竟那時候科技條件有限。苦寒的北方畢竟沒有溫暖溼潤的南方吸引人。

不過李曉峰決定糾正這個錯誤,反正一戰勝利到二戰爆發之前的這將近二十年時光。俄國的勢力是不可能向西歐或者南歐發展的,倒是可以未雨綢繆重點加強北冰洋方向,一旦小鬍子朝挪威出手,蘇聯完全可以抓住機會分一杯羹。

甚至操作得當的話。在二戰勝利之後,將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也不是沒可能。那樣的話,北方艦隊將直接面對英倫三島,徹底地擺脫被封鎖的被動局面,那時候就輪到英國人和美國人頭痛了。

當然這些還太遙遠,暫時李曉峰只能提前開展布置,打好基礎,之前他已經嚮導師大人進言,在內戰結束。在擊退了協約國的干涉之後,應當修建兩條重要的運河!

第一條運河就是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運河,這條運河修通之後。黑海和裡海就打通了,黑海艦隊完全可以支援封閉的裡海,確保俄國在裡海周邊的漁業和石油利益。

第二條運河就更加重要了,那就是溝通北冰洋和波羅的海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這條運河歷史上也修建過,不過船閘和規模太小,只能用於將北方的林業資源運到彼得格勒。

在李曉峰的規劃中。這條運河的規模應該更大,必須要滿足波羅的海艦隊調往北冰洋的需求。如此一來。北冰洋和波羅的海將打成一片,兩大艦隊完全可以合為一體。這其中的戰略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當然,要修好這條運河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歷史上蘇聯就是用內戰中的幾十萬反革命份子修建的這條運河(修完之後,反革命份子也被解決得差不多了)。

李曉峰當然不會這麼浪費人力,而且光靠人力也沒辦法修建他想要的那種規模的運河。幸虧之前搞到了不少黃金,否則這條運河還真修不成。

而且,這還只是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回到最開始的話題,艦隊尤其是主力艦方面,俄國在未來二十年需要一支什麼規模的海軍才是重點問題。

現有的艦隊肯定要裁撤,在這場海戰爆發之前,除了黑海艦隊的那三艘無畏艦之外,李曉峰暫時想要儲存的也只有兩艘巴伐利亞和四艘國王級,十來艘的規模應該是足夠了。

但是這場海戰讓李曉峰改變了部分想法,縱觀這場海戰,表現最突出的是空軍,除開空軍之外最突出的其實是那四艘德制戰巡。跟後面沒有速度的主力艦隊相比,四艘戰巡簡直就是救火隊員,沒有他們優良的表現,巴西列夫的艦隊表現得可能更差。

從這四艘德制戰巡的表現看,擁有速度優勢的主力艦還是有用的,而且從後來二戰中的主力艦的表現看,高速戰艦才能跟上航母編隊,才有意義。

很顯然,包括巴伐利亞級在內的老式德制戰列艦雖然看上去不錯,但速度實在太慢了,根本無法跟上航母編隊活動。看看日本海軍的戰列艦,表現最活躍的不是用舉國之力營建的兩艘大和,也不是條約時代的七巨頭中的長門、陸奧,而是四艘略顯老態的金剛級,原因是什麼?只有他們有速度而已。

所以李曉峰決定留下四艘德制戰巡,將他們加以現代化的改造,用燃油鍋爐全面替換掉上面的燃煤鍋爐,速度達到30節左右問題並不大。而且必須看到,德制戰巡的底板還是很不錯的,大部分都有300毫米的水線裝甲,比金剛級203毫米的底板強多了,至少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時候不用動水線裝甲,加強炮塔和水平裝甲就行了。

李曉峰大概的諮詢了一下,四艘德制戰巡裡塞德里茨號和毛奇號比較麻煩,改造的時候可能要有大動作——拆除艦體中部的兩座炮塔,將其讓位給鍋爐艙,如果不想削弱太多的主炮火力,那就要拆除艦橋並後移,然後在原本艦橋位置新增一座主炮塔。這樣一來,兩艦可以增加鍋爐數量,其增加的功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