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39 海戰(4)

登堡號變成了殘疾人,哪怕薩梅科夫再不情願也只能退出戰鬥。

戰場上的形勢又一次惡化了,八打六的優勢就相當大了,而起必須看到之前塞德里茨號已經受到了重創。一座炮塔已經被點了天燈,戰鬥力僅剩下八成。而接下來她將和毛奇號一起受到四艘女王級的重點照顧,形勢是岌岌可危!

不過首先遭殃的還不是這兩艘戰巡。畢竟她們的防禦比後面四艘甘古特好太多了,甘古特在面對超無畏的時候,幾乎就是裸奔。在激烈地對射中,不要說381毫米和343毫米巨炮,連152毫米副炮都能讓他們吃苦頭。

很快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就連連中彈,中部船舷是一片火海,熾熱的火焰讓甲板彎曲變形。最後一塊塊的翹了起來。不得不說俄國戰艦的工藝水平真的是夠嗆,不客氣地說就是豆腐渣工程。

比如日俄戰爭期間。參與第二太平洋艦隊遠征的俄國隨艦工程師就回憶本國戰艦的工藝一塌糊塗,鉚釘沒打結實,新船就四處漏水,鍋爐材料不合格。導致故障百出。總而言之,日本海戰俄國人輸得那麼慘,除了戰術和人員訓練以及長途遠征的問題之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造船工藝太湊合了。

雖然日俄戰爭之後毛子吸取了經驗教訓,但是薄弱的工業實力擺在那裡,短短十來年別想有什麼大的改觀。總而言之,甘古特級從設計之初就相當湊合,建造工藝更是相當的一般,可能欺負前無畏很給力。但是面對正牌無畏的時候,真心是有力不逮。

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起火的時候,二號艦甘古特號也不好受。因為天氣逐漸變壞,她那過於靠近水線的副炮炮廓幾乎就沒辦法使用了。之前一個浪頭打過來的時候船首附近的炮廓就大量進水,因為來不及關閉炮廓,一個沒跑掉的可憐蟲竟然被活活淹死了!

實際上副炮沒辦法使用還只是一個小問題,就甘古特級那16門120毫米副炮只能給敵人撓癢癢,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真正要命的還是主炮的不給力。怎麼不給力呢?精度太差了!

三聯裝主炮確實看上去很好很強大,看上去火力超群。但是為什麼海軍強國英國和德國之前都沒有采用呢?反倒讓義大利、奧匈帝國這樣的二流貨色搶到了前面?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英國人保守,而德國人盲從嗎?

肯定不是,因為三聯裝主炮在當時確實是有問題的,因為身管之前的間距太小(肯定比雙聯裝的小),齊射時三門火炮產生的炮口風暴會互相干擾,導致炮彈的準確度大大降低。在沒有發明延遲擊發裝置之前,這個問題幾乎是無解的(除非放棄齊射)。

而英國人對精度很重視,一番實驗之後就暫時放棄了三聯裝炮塔,而俄國人因為追求火力密度(在日本海戰中吃虧的教訓),毅然決然的就當了小白鼠,所以甘古特級看上去火力很強大,但實際上犧牲了精度。

所以從炮戰開始,甘古特級別看打得風風火火,但真心沒啥建樹,基本上就只能當聽炮仗了。總而言之,他們對英國人的威脅不大,反倒是英國炮手打得很準,勝利的天平不斷地向他們傾斜!

而這裡又不得不指出甘古特最要命的問題所在了,這艘船的總體佈局很成問題,四個炮塔一線排開,船首船尾各一個,後煙囪兩邊各一座,可以說整條船百分之九十的長度都被炮塔和輪機艙佔據了,簡而言之,這樣的佈置方式大大拉長了防禦面積,在噸位的限制下,必然只能削減裝甲厚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甘古特兩萬多噸的排水量只有區區229毫米主裝甲的最重要的原因。到了甘古特的改進版瑪利亞皇后級時,俄國人為了增加裝甲不得不削減了鍋爐艙的數量,就那防禦也不過是德國戰巡的水平。

而且,像甘古特這種佈置方式更要命的是大大增強了被彈面積,只要任何一處中彈都有可能導致這艘船完蛋。就比如現在,當馬來亞號的穿甲彈命中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船身中部後煙囪附近時,要命的情況發生了!

這發穿甲彈輕而易舉的撕開了229毫米的裝甲,一頭撞進了鍋爐艙,瞬間這裡就被摧毀了,高溫高壓的蒸汽馬上就向兩座炮塔方向湧過去,幾分鐘之後鍋爐艙的大火還沒有撲滅,三號炮塔裡儲藏的發射藥就因為溫度快速上升而發生了爆炸。

用甘谷特號艦長奧諾普科夫的話說:“一個火球從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中部衝了出來,就像一道撕破天空的閃電……瞬間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就斷成了兩截,我不得不命令立刻轉舵,以避開她頑強挺立在海面上的艦尾……”

彼得巴普洛夫斯克號帶著一大半水兵沉入了冰冷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