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1 十年(上)

表大會三年重選一次就要改成五年,黨中央的不少機關主要領導都要進行調整。比如列寧已經明確表態了,這一屆大會將是他最後一次留在黨的核心領導機關,幹完這一屆他決定退休!!

用導師大人本人的話說:“到了1935年,我已經年滿65歲,這個年紀已經太大了,已經不適合在從事繁重的政治工作了,而且我們也應該給年輕人一些機會,我們的黨不能總是由一批老頭子把持著,我們的領導機關必須年輕化,這應該形成慣例!”

列寧的這句話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所謂的形成慣例,自然就是說今後政治局的領導到了65歲左右就必須退休。他老人家這是準備以身作則當榜樣了。

以列寧的空前威望,他既然這麼表態了,那麼就必然要執行。而且由他開這個先河。後面接班的人想要挑戰導師大人立下的規矩就必須多掂量掂量了。

實際上當時獲知了這個訊息的中央大佬們無不開始了思考,其中就包括斯大林。斯大林是1878年生人,他只比導師大人小8歲,導師大人退休之後,滿打滿算他也就能在政治局再幹兩屆,也就是十年。

也就是說在1935年,他斯大林是龍是蟲就必須做分曉了。對於斯大林來說他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因為斯維爾德洛夫是1885年出生的,比他小七歲。1935年小斯就算不能成功接班。他也能再等一個五年,到了1940年小斯也不過是55歲,完全能再幹十年。

當然,讓斯大林感到無比緊迫的還不是小斯。而是擋在他和小斯之前的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只比斯大林小一歲,如果托洛茨基不能在1935年順利接班,那麼後面將面臨同斯大林同樣的尷尬。也就是說,在1935年,老託也是要拼命的!

斯大林爭得過托洛茨基嗎?很顯然是爭不過的,從1920年開始老託就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和軍委主席,其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整個二十年代,這貨可是比斯大林能折騰得多。從23年開始就跟導師大人就新經濟政策吵得不可開交,嘴炮打得震天響,之後關於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是優先發展農業的問題。他又跟鋼鐵和布哈林嘴炮不斷。反正整個二十年代老託化生為黨內最大的攪屎棍,什麼事兒都要插一杆子。

這是為什麼?難道老託受刺激了,準備破罐破摔了?

肯定不是,老託這麼折騰原因只有一個,他必須折騰,必須挽回之前因為世界大革命失敗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當然。老託折騰的效果也確實不錯,先是在新經濟政策問題上給列寧擠兌的下不來臺。挽回了部分聲望。之後更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是優先發展農業的問題將布哈林和斯大林的組合打得潰不成軍,一時間是風頭無兩。

插一句嘴,可能有同志會問,那某仙人在這個時空,蘇聯究竟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還是優先發展的農業呢?

答案是重工業。

可能同志們又會問,不對吧,這不就是歷史上鋼鐵同志的思路嗎?怎麼會變成托洛茨基的主張呢?

只能說圖樣圖森破,歷史上鋼鐵是怎麼擊敗託季聯盟的?那是跟布哈林一起聯手了的,而布哈林的主張是什麼?小布是堅定的農業派,主張優先發展農業,將蘇聯先建設為一個農業大國,要讓所有的老百姓首先不捱餓。而當時托洛茨基的主張是什麼?老託的主張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要用從農民那裡剝削(原諒我用這個詞,但實質就是如此)來的糧食出口換外匯,再用這些外匯從國外購買機器和技術,完成產業升級之後,再回頭解決農民的訴求。

老託才是推行集體農莊的第一人,按照他的要求,要改變蘇聯落後現狀,首先要改變的就是那種傳統的小農經濟,要將分散的農民集中起來提高生產效率,要多“生產”糧食,這樣才能多換外匯。

是不是覺得眼熟?眼熟就太對了,因為鋼鐵聯合布哈林擊敗託季聯盟之後,轉手就打倒了布哈林,將布哈林的主張丟進了垃圾堆,轉而實質上接受了老託的策略。

政治就是這麼有意思,這麼沒節操,明明一回事,但是到了斯大林及其黨羽那裡就要區別對待。一個被捧上了天,另一個卻被踩扁了。

好在這個時空列寧還在,對於導師大人來說,老託否定他的新經濟政策,甚至直接罵新經濟政策不是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是披著資本主義外衣的狼。但是列寧沒有簡單直接的毀滅老託,反而給了老託一個證明其論點的機會。

最後,新經濟政策中部分有益的成分被保留,而老託主張的計劃經濟前期爆發力強的優點也顯現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