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76 均勢

在這個方面,在這個時空有了李曉峰的加入,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這麼說吧。歷史上的1936年上半年,紅軍的飛機產量是有一定的問題的,比如說sb-2轟炸機。歷史上從1935年11月到1936年5月,sb-2m-100轟炸機產量都只有每月7架。

應該說這個產能是差強人意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蘇聯對於全金屬半硬殼式飛機的製造還沒有完全掌握,尤其是機身的鋼製骨架的焊接技術就非常讓人頭疼。技術困難以及生產線初建的磨合期還有製造工裝夾具和糾正圖紙錯誤的各種原因,導致了sb-2的難產。

當年是莫斯科第22國家飛機制造廠的工程師米哈伊諾夫改進了工藝,用淬火鋼部件飛機骨架流水作業聯合焊接法取代了傳統工藝,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1936年6月。應用了米哈伊諾夫的技術之後,sb-2的產量立刻就提升到了每月25架。

這個時空。在李曉峰的親自監督下,米哈伊諾夫提前攻關了相關技術,所以從1936年3月開始,sb-2的產量就達到了每月20架。而且還在不斷提高中。到了6月份,sb-2m-100就已經累計生產了110架。

不過產能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飛機並不是生產出來就擁有戰鬥力的。為什麼第一批蘇聯只支援給了西班牙12架sb-2?原因就在於沒有那麼多合格的飛行員。大量從工廠下線的sb-2只能停在機場上當跑道看管員。

同樣的,新式的伊-15和伊-16也存在這個問題,紅色空軍缺乏飛行員,尤其是缺乏熟練的飛行員!!

“透過突擊強化和選拔的方式應急是可以的,但是必須看到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必須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飛行員選拔制度,比如廣泛新建飛行俱樂部。比如生產更多的初級和中級教練機等等!”

李曉峰的建議自然被透過了,僅僅是發生在直布羅陀海峽上的一場區域性衝突就讓蘇聯的飛行員儲備捉襟見肘,讓大量先進的戰機只能停在機場上曬太陽。這樣的狀態是政治局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普及飛行相當的有必要,否則再來一場一戰那樣的世界大戰,俄國飛行員豈不是分分鐘就會被消耗完?

當然不光是要普及飛行,更重要的是李曉峰認為教練機非常重要,三十年代以後蘇聯研發的新武器,客觀上說有不少效能是不錯的。但是這些高效能的裝備卻沒能在後來的衛國戰爭中發揮出應該有的威力,原因是什麼?

就拿伊-16和t-34說吧。伊-16那麼讓飛行員談虎色變,重要的原因就是伊-16一開始沒有教練型號,導致不少新手難以上手。不僅是伊-16,後來的sb-2、pe-2等等最開始都沒有教練型,設計師們只顧著研發和改進戰機,卻沒有想過怎麼讓飛行員接受和熟悉它。這導致衛國戰爭爆發時,俄國新手飛行員只能駕駛不熟悉的戰機跟敵人玩命,損失大也就很正常了。

不光是缺乏教練型號,更要命的還是那個保密制度。為了對最先進的武器保密,這些武器被嚴密地鎖在了倉庫裡,比如說t-34,在衛國戰爭爆發時,配屬給西部國境五個軍區的t-34一共有832輛,但是正常出勤的只有多少呢?38輛!

其餘的坦克都被嚴密的保護了起來,連看都不讓坦克兵看一眼。自然的一旦戰爭爆發,讓基本沒有接觸過t-34的坦克兵開著這種先進的坦克作戰,能發揮出武器的效能嗎?

這麼說吧,在衛國戰爭爆發時,西部國境的五個軍區,能夠熟練操縱kv系列和t-34的車組只有300個(每種坦克150個車組)。

可以說在戰爭爆發時,蘇聯最先進的坦克,基本上都不是被德國人摧毀的,而是因為車組人員操作失誤、機械故障和缺乏備件被自己人遺棄和銷燬的。

這就是慘痛的教訓,武器這東西就是拿出來用的,藏著掖著固然能忽悠敵人一時,可一旦開戰,當自己的軍人都不熟悉自己的武器時,還打什麼仗!

“應該給部隊下發通知,保密工作要注意,但不能一味的上綱上線,更不能極端化。要開展大練兵活動,要讓我們的紅軍戰士儘快的熟悉新武器,儘快地發揮出新武器的效能,這樣才能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

在李曉峰的建議下,一股練兵風潮開始在紅軍中興起,每一個軍官、每一個士兵都卯足了勁的開展訓練,這股風潮一直堅持了下去,當衛國戰爭爆發時,納粹將要面對的是一隻完全不同於歷史上的紅軍。

當然,暫時說這些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