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465 決戰之前(下)

該死的陣地。負責進攻的比埃紐克營長的作戰部署如下,第一連攻擊175.2高地正面,第二連保護攻擊陣線的左翼,第三連負責奪取175.2高地與山下公路之間的前進陣地,對主峰的總攻擊由第四連執行,而且比埃紐克將獲得師屬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

那這次進攻到底打成什麼樣子呢?戰鬥的結果,在波蘭軍方的官方紀錄中十分簡單:“在這次行動中,比埃紐克中校的步兵營奉命發動了對於175.2高地和相鄰公路的攻擊。攻擊是成功的,但是由於該營的進展過快。在進攻中過於突出,缺乏側翼掩護的部隊,只能被迫後撤。”

好吧。這份戰果報告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如果攻擊是成功的。那就應該奪回了175.2高地,可是結果卻是被迫後撤。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了一個詞——轉進。

實際上,根據該營老兵們的回憶,這次戰鬥並沒有報告中提到的那麼體面。他們在《我們的勇氣》一書“上馬烏基尼亞的戰鬥”一章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戰況的:“6月15日上午,戰鬥在大雨中打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連先後完成了任務。但第四連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並在敵軍密集的機槍火力下遭受傷亡……”

“……戰鬥進行到下午,猶太人依然控制著山頭,他們發動了一次反擊。這次巧妙的反擊目標是第一連。戰鬥中他們突破繞襲到了第一連的背後,切斷了它與後續部隊的聯絡……此時因為大雨的關係能見度很低,很難分辨運動的敵人。因此,負責掩護第一連而放在公路和175.2高地之間的第三連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連續多次的攻擊均告失敗,因為猶太人在陣地上佈置了非常有效的機槍巢和密如蛛網的坑道工事(這是一個笑話,二連不過是利用了波蘭人的陣地而已)。同時,如果我們進展‘太快’。會在敵軍陣線上變得太突出。戰鬥中,情況越來越危險,我們既不可能繼續前進。也無法堅守住已經奪取的陣地。於是比埃紐克營長下令撤退,並要求在後方建立新的可靠防線。而此時猶太人適時發動了反衝鋒,一舉殺到了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殺出重圍然後趕緊撤退……”

最後這位作者在章節的總結中用一種很遺憾的語氣寫道:“該死的大雨幫了猶太人的大忙,如果沒有這場不湊巧的雨,戰鬥的結果將是另外一回事兒!”

那麼,那一天的雨真的那麼不湊巧,對戰鬥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很遺憾事實依然跟波蘭人的描述有相當的差距。那一天確實下雨了,不過雨並不大。用馬科夫的話說:“這該死的毛毛細雨真讓人厭煩,滴滴答答的不給人一個痛快。要麼你就爽快地下一場大雨,要麼你就乾脆出太陽。我恨陰雨天!”

很顯然,雨並不大,而且從馬科夫的描述來看,也已經下了很久了。既然如此,波蘭人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實際上波蘭人之所以會失敗,原因非常簡單,他們小看了山頂上的二連,以為有整整一個營外帶炮兵的支援,拿下一個“該死的小山坡”(比埃紐克的原話)根本就不成問題。

所以在進攻中,波蘭人完全不是一口氣就將整整一個營投入進去,實際上整個上午都只有一連在單獨進攻,等打了一個上午,當比埃紐克發現情況比想象中要嚴峻得多的時候,才將剩下的部隊投入戰場。而此時,已經太遲了。

為什麼?因為比埃紐克的營在這個上午已經消耗掉了大部分銳氣,而山頭上的二連卻完全相反,原本他們只打算堅守陣地四五個小時就跑路。可是整整一個晚上,波蘭人都沒有來找他們的麻煩,外帶著還扛了一個上午,可以說他們已經超額完成任務。對於全連上下的官兵來說,這仗打得舒服愜意,那真是士氣高昂,巴不得再多給波蘭人來兩下狠的,甚至準備長久的在175.2高地駐守下去了。

“三營二連打得不錯,打得很聰明!”

當米羅諾夫得知了二連的所作所為時,也難得的露出了笑容,作為一個很會打仗的軍人,他欣賞那些靈活主動會想辦法完成任務的部下。無疑,馬科夫的戰法就比三營其他兩個連長聰明許多。而正是他的大膽行動,給波蘭人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讓他們無法將全部的兵力投入進攻,為主力爭取了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米羅諾夫希望所有的部下都如馬科夫一樣聰明,不過很可惜,軍事天才總是少數。獨立騎兵旅的大部分軍官只能說循規蹈矩,他們只能一板一眼的執行上級的命令,缺少天才的閃光。

所以哪怕馬科夫的二連打得很聰明很精彩,但是獨立騎兵旅的傷亡依然很大。大部分來不得收攏就匆匆跟敵人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