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是天生的政客,在這方面的才華比軍事才華高得多。在他看來民.主黨已經是氣數已盡,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民.主黨已經執政了二十年,實話實說老百姓已經有些膩味了,換換口味選一個不一樣的總統可能他們更有興趣。第二,民.主黨最近幾年的執政有點讓人失望,現在的支援率有點低,哪怕是艾森豪威爾站在了民.主黨這邊也不敢保證就一定能贏。而且就算贏了美國總統選舉也很有可能輸掉參眾兩院的選舉,一旦共和黨繼續把持參眾兩院,那對總統來說就是一個悲劇,幾乎就不可能有建樹。艾森豪威爾可不想只幹一屆美國總統,在這方面他還是有點野心的。最重要的就是第三點原因,艾森豪威爾背後也不是沒有支持者的,而這批支持者大部分都來自於軍火集團,而民.主黨跟這個圈子關係並不緊密,他如果投靠民.主黨就得跟自己的老朋友說再見了。
艾森豪威爾可沒有那麼傻,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該怎麼選自然是一目瞭然,於是乎他毫不意外的選擇了共和黨。這個選擇並不壞,對於共和黨和艾森豪威爾來說是雙贏的選擇。
而李曉峰也是相當關注美國的這次大選,他知道不出意外的話艾森豪威爾肯定會當選。而這位艾森豪威爾總統真心只是一個大資本的代言人,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艾森豪威爾的政府主要部門領導都是些什麼就明瞭了。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特點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職位幾乎都被大財團的代表人物佔據。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杜勒斯當了國務卿,杜邦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威爾遜、副總經理凱斯分別出任國防部長和副部長。威爾遜持有通用汽車公司200多萬美元的股票,在參議院討論他的任命時,發生了周折。議員問他如何處理國家和公司的關係時,他回答說:“我認為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對美國也有利,反之亦然。”
後來這句話成了美國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它*課地道出了政府和財團之間的緊密聯絡。在其他內閣部長中,除勞工部長是工會負責人外,其餘也都由企業家擔任,被戲稱為八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管子工的內閣。等到勞工部長馬丁.杜金辭職後,更是清一色的大企業主,甚至在白宮裡面,資本家也佔了主要地位。因此美國報紙把他的政府稱之為“大企業家集團”。
很顯然艾森豪威爾這個總統所要做的就是維護好大資本家的利益,而對於戰後極度膨脹的美國大資本家來說,最大利益就是廣泛的在全球爭奪廉價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而這就意味著擴張。
對外拓展勢力範圍就成為了艾森豪威爾的首要任務,而一個擴張的美國好打交道嗎?對蘇聯來說肯定是不好打交道的,這意味著蘇聯將要面臨更多的外部壓力。尤其是要注意丘吉爾也被重新請進了唐寧街10號,這隻老狐狸怎麼可能放過狐假虎威的機會。
李曉峰相信不久之後,美國和英國就會初步結合起來,將組建一個邪惡的軸心來打擊蘇聯。
應該說李曉峰的猜測完全正確,因為就在艾森豪威爾當選之後,丘吉爾馬上就開啟了新一輪的華盛頓之旅,兩位在二戰中合作過的老朋友是言談甚歡,談笑之間就初步定下了未來英美關係的基調。
當然這個調子是很陳舊的,無非是特殊夥伴關係那一套唄,不過這次的特殊夥伴關係跟之前有了些許不同。之前羅斯福時代的特殊夥伴關係中英美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而艾森豪威爾時代的英美特殊夥伴關係美國已經變成了領導者,而英國則淪為了追隨者。
實話實說,丘吉爾本人自然是不喜歡這種關係的,但是丘吉爾是個政治家,他知道什麼時候只能忍只能裝孫子,現在的大英帝國已經大不如從前了,已經是紮紮實實的破落戶,再徜徉在昔日的榮光中真心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丘吉爾是非常現實的,如果認美國做大哥能給奄奄一息的帝國帶來好處,為什麼不呢?所以他是力排眾議透過了相關決議,根據英美之間達成的協議,英國將一系列海外權力渡讓給美國,換取美國新一輪的經濟援助。今後英國將在國際事務中從分尊重美國的領導,協助美國繼續維護大英帝國用了數百年打造出的這個體系。
總而言之,丘吉爾的策略就是收縮和退讓,反正隨著戰後的經濟緊張,英國已經無法維持當年大英帝國的全球利益存在,與其眼睜睜的看著那些地盤被美蘇用各種方式侵吞,不如主動一點送給美國當人情,換取美國在其他利益問題上的讓步。
比如丘吉爾獲得了更優惠的經濟援助,數額高達三十億美元,這就給了財政瀕臨崩潰的帝國緩了一口氣。比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