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這一次真的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自從《列寧全集》出版導師大人看到初版之後,他的身體就立刻垮掉了,支撐他堅持下去的動力已經熄滅了,他畢生的願望已經基本實現,現在他確實需要長久的休息一下了。
導師大人在大會剛剛閉幕聽到李曉峰當選為蘇聯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的訊息之後就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聞聽到這個噩耗之後,李曉峰也是很不舒服,之前就提到過多次他對導師大人有一種別樣的感情,導師大人不光是他的領導前輩更是父親和老師,現在導師大人走了,李曉峰有種失去親人的感覺。
很快,李曉峰親自掛帥成立了列寧同志治喪委員會,他親自任挑頭,托洛茨基和斯維爾德洛夫任副組長,只要是蘇聯還健在的老一輩革命家幾乎係數登場。對於蘇聯來說導師大人的身後事絕對是頭等大事。
按照列寧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將被火花然後安葬在紅牆之下。雖然也有一些老革命要求儲存列寧的遺體,但是都被李曉峰委婉的勸阻了,列寧的精神將永世長存但列寧的遺體卻不需要這麼對待,太不人道!
列寧的逝世不光震動了全蘇聯以及整個*陣營,連帶著還震動了全世界,不管是美國也好英國也罷,只要是有頭有臉的國家全部派出了特使前往莫斯科弔唁。也許這其中很多人都不喜歡列寧,但是不管是誰都不能否定他對於俄國以及世界的影響,他所倡導的革命實實在在的改變了這個世界。
最後憑弔列寧的人群高達上百萬,蘇聯各地的人民湧向了首都,所有的人都想最後送一程這位老人。列寧的棺木由李曉峰等新一屆政.治局常委抬出了克里姆林宮,那一瞬間紅場周邊響遍了哭聲,經久不絕。
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全蘇聯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列寧幾乎就是蘇聯和這個時代的象徵,他的突然離去讓人們心裡空落落的,人們還不習慣沒有列寧的存在,總覺得不是那麼安心。
李曉峰剛剛上臺所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副局面,對他來說唯一的好訊息是幸虧列寧堅持到了大會結束,如果在大會之前列寧就走了,那所造成的影響和震動將更加的顯著。
1950年5月,李曉峰在等待了33年之後,終於登上了蘇聯最高權力核心的寶座。一個擁有近兩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壓在了他的肩上,在未來十幾年內,他將肩負起帶領蘇聯前進的重擔,實話實說這幅擔子很沉重。
因為李曉峰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經濟改革要繼續,體制改革也要開展,還要面臨錯綜複雜的民族宗教矛盾,更關鍵的是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還在臥榻之側舞刀弄槍,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他去解決。
那麼李曉峰將從哪一點入手呢?可能有同志要說先動經濟,必須放棄計劃經濟的老一套,不然蘇聯必然是死路一條。這話可能沒錯,但是卻並不是最佳選擇。
經濟問題當然是頭等大事,這關係到國計民生,但是解決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決不能只靠一朝一夕,李曉峰想要進行的是漸變式的改革而不是驟變的改革,前者更加溫和和穩妥,更適合蘇聯當前的情況。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蘇聯已經習慣了計劃經濟的模式,這個模式不說根深蒂固,但肯定是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大家都習慣了這種模式,這種模式下不說生活得多麼好,但基本上是衣食無憂,大家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可能這三項跟資本主義中產階級沒辦法比,但比沙俄時代還是強百倍,對於這樣的生活下層老百姓是滿意的,而你貿然跟他們說要改變,絕對會引起動盪,而蘇聯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動盪。
在李曉峰看來最好的改革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不需要大鳴大放不需要大吹法螺,最好是不知不覺就完成了改變。當然,這種最理想的狀態從來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一個國家到了需要作出改變的時候,往往都是非常危險的時候了,這種時候需要大魄力大刀闊斧的手段進行轉變,手段不激烈是不行的。
不過李曉峰認為蘇聯還沒有到那一步,此時的蘇聯還在享受之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帶來的生產力大躍進的紅利,這份紅利按照歷史規律大概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就會被啃得一乾二淨。而現在還處於紅利高峰期,到了五十年代末,越過這個高峰之後,就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中國古書說治平比治亂更加難,而李曉峰所要面臨的就是治平的局面,大多數人還看不到危險,自然沒有改變的動力,這個時候強按牛頭只會有反效果。所以過於激烈的改革措施是不合適的,得一步步來。
所以在這一個五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