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是想代表前線再摸一下最高決策人的底數。
張:王部長嘛,請向主席、彭總、葉政委轉達,各位首長放心,我保證今晚部隊全部進入陣地,做好一切射擊準備……炮擊過後,除了使用魚雷艇出擊封鎖料羅灣,我們還有一個想法,必要時,可使用轟炸機第八師轟炸金門,炸高雄、基隆也沒有問題,還可以考慮對料羅灣佈設水雷進行封鎖……
王:夠了,夠了,這次只是炮擊金門,既不佈雷,也不轟炸,提這個方案還為時過早。我提醒你,沒有毛主席、彭老總命令,絕對不能亂幹!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聽明白了嗎?
前線過熱的頭腦們被一盆冷水猛擊而醒,又一次明白了,此次作戰,留給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餘地其實很小很小,應該把氣力下在多研究怎樣使每一發炮彈都落在預定的目標上,至於其他,那始終是由北戴河的大腦去思考的事情……
石一宸說,1958年,我們這些待在雲頂巖上的人,千條萬條就是堅守兩條:一條,叫作動手不動腦。上邊叫你咋打就咋打,戰術問題還可以琢磨琢磨,戰略問題,沒有你們瞎想的份。另一條,叫作有勇沒有膽。同美蔣鬥爭,無所畏懼,但誰也不敢搞哪怕一毫一厘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喲。
7
英國人哈特在他的《戰略論》中講了一句令軍事家們信奉推崇的名言:“突然性是戰略的本質”。
很難想象, 喪失了“突然性”的8月23日會是怎樣的一種結局。有一點則可以肯定,炮擊金門沒有了引人入勝的情節,失卻了雋永光彩的魅力,降低了懲罰打擊的力度。
毛澤東有一次向彭德懷提問:我們那許多大炮,在蔣介石的眼皮底下搬過來運過去,他能不曉得?彭德懷答:前線的官兵有辦法,可以讓他不曉得。
確保突然性——8月23日第一次炮擊金門成敗的關鍵。 大戰略家毛澤東苦苦思索、並要求他的將軍們必須實現的課題。
1993年9月8日,在軍事科學院原顧問石一宸的會客廳內,我與年屆八旬的老將軍促膝而坐。
老人不無自豪地說: 1958年8月23日,前線開炮的命令,是我在雲頂巖上的指揮所向下傳達的。
我心底竊喜:太好了,又尋著了一位核心圈子裡的人物。
石一宸這個名字,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遠不如在軍界為高。我以為,這是因為人們往往習慣於把一次戰鬥或戰役勝利歸功於最高指揮員的緣故。最高指揮者絕對功不可沒,而且永遠是第一位的,但公平而論,功勳和勝利同時也屬於最高指揮麾下無數忠勇的將士,特別是那些協助運籌、謀劃精深、不求聞達、甘當無名的帳前幕僚們。
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明君賢相驍將智士,七者兼備,戰無虞。
讀過六年正牌師範、 喝過ABC洋墨水、從1937年著名的山東黑鐵山起義開始戎馬生涯的石一宸,是那種將“驍”與“智”合二而一、集於一身的軍人典型。
從最基層帶兵官幹起、在第一線衝殺陷陣一級級升遷上去的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大秀才”的文化根基又使他養成了勤於動腦善於總結打一仗就得提高一步有所收益的習慣。長期在高階作戰指揮機關給首長們擔任參謀、幕僚長,更使他眼光犀利視角高闊,才智得以淋漓發揮。很遺憾,當他終於升至大軍區副司令職、成為獨當一面的戰區次高長官時,中國的土地上早已沒有了槍聲,就像超級球星失去了綠茵場一樣,最出色的軍人大概也很難在戰場之外證明自己的價值的。但石一宸不是這樣認為,他把自己的價值融入和平時期對未來戰爭的預測和思考之中,他廢寢忘食孜孜以求鑽研戰例闡發軍事理論的執著與幹勁,在我軍高階幹部中實屬罕見。無論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顧問,還是退下來,一不打獵,二不釣魚,三不搓麻將, 四不甩老K,五不吃飯館,六不遊山水,每天除去散步一小時就是手腦並用,不停地讀,不停地寫,一部部軍事專著、論文、回憶錄從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將軍筆下面世,《軍兵種協同作戰的指揮問題》等論文還被列為全軍高階幹部必學的教材。“大概解放軍裡邊我寫文章算是比較多的。人老了,腦子就鈍了,經常用,衰退會慢一些”,說這話時,慈祥博學的老人洋溢著充實、自慰、欣然的神情。
面對功高不居耕耘不輟的可敬長輩,我暢想,當年陳毅、慄裕、葉飛能打不錯,英名早已彪炳一部不朽的現代中國軍事史,但他們的每一次勝利難道能夠離開眾多石一宸般極為優秀的戰將高參麼?戰爭,不光是打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