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
我歸納當年廈門民兵起碼具備了四大鮮明特徵:
其一,徹底的軍事化
如果把敵炮能夠達到之最大射程以內地帶稱為“前線”的話,那麼,炮戰前夕,“前線”地界內的老弱病殘地富反壞統統後撤內遷,只留下了政治、年齡、體格均經過嚴格甄選的普通民兵和基於民兵。基於民兵實行軍隊編制集中住宿管理,即便夫妻兩口都留了下來,也基本上是有家而不歸。戰時,基幹民兵按照預定方案同駐軍班對班排對排連對連成建制地編入炮群,許多人都以一個戰鬥員的身份上陣操炮,參加了作戰。在陣地上,他們不光大量充任了三、四、五、六炮手,一部分還能熟練擔負起偵察兵和一炮手(瞄準手)、二炮手(裝填手)的職責,一旦發生戰鬥減員,炮兵連長只要向民兵連長招呼一聲,要多少人有多少人,要幾炮手有幾炮手。後來,各分群為便於以戰代訓,乾脆把一部分火炮直接撥給民兵連,圍頭、大小嶝的民兵炮班、女子炮班因打得相當出色而名揚全國:據統計,炮戰期間前線共培訓各類民兵炮手32924名,其中2萬名上陣打過實戰。
總部炮兵一位副司令視察前線後興奮地說:不是吹呀,廈門這個地方,你今天給我大炮,明天組建3個炮兵團沒一點問題,後天拉出去就能開打。
廈門民兵,“民”的特徵已經弱化到最小,“兵”的屬性幾近全部擁有。正如有人形容,他們距一個真正的兵,所差不過一套軍裝而已。
其二,“全民皆兵”付諸了實戰
1958年多事之夏,英美軍登陸中東,在國際戰略棋盤上拉開了進攻的架式;蔣介石加緊備戰,反攻的調門也比以往為高。形勢敦促手中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