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和大量投資,這樣的經濟又何談成長與發展?
從日本目前的經濟結構來看,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的確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為它的經濟發展一點都不穩定,而國內的消費平衡中,主要依靠消費支出來保證經濟成長的程度,但是消費需求還不是很強勁,雖然投入的成本在不斷上升,企業卻始終不敢輕易漲價,因而,其中的獲利也很難有所突破。
今年,日本的物價從一開始就呈上揚的趨勢,但是最主要的物品漲價定位在原油與其他一些相關的商品價格上,而並不是什麼所謂的非經濟成長帶動物價上升的強勁需求。現在原油的價格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都出現了下滑的趨勢,所以通貨增長的情形也就逐漸開始有了減緩。如果在一定的時期內就這樣持續下去的話,消費者物價就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不再上漲,甚至再緊跟著的時間段內出現下跌的現象。除此之外,日本國內的企業物價指數將會出現大幅度的下滑,跌幅也將成為日本央行從最初開始的專案調查以來的最大值。
日本央行最近也對核心物價指數的估計值進行了修改,估計到了今年3月份,除了生鮮食品之外的所有能源價格的核心物價指數都可能降為零,並明確的表示物價的下跌速度會遠遠地超出預期值。如果市場行情繼續惡化,那麼失業率就會持續升高,美國也將會面臨通縮的困境,但是無論如何,美國都不太可能重蹈日本式通縮的覆轍。
美國不會重新走上日本一樣的通縮道路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即使日本企業獲利很高,但是他們的薪資待遇會始終保持原地不動,因為他們時刻都會記得只有壓低了製造或者生產成本,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和資金與對手較量、競爭。而他們只是單方面的看到了這一層的利益,卻沒有用發展的眼光進行詳細的問題剖析,他們沒有理解到如果薪水不能根據事態的發展變化進行隨時的調漲,這樣,他們國民的消費意願也就自然不會增加。而相對來說的一些歐美國家就與日本大有不同,他們基本上都保持著薪資持續調高的態勢,這樣一來,對通膨的預期也就相對會比較高,即使經濟再衰退兩、三年,情況依然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實質上,對於日元的實際升值以及與日元升值相對應的貨幣政策來說,都是對日本經濟造成通貨緊縮的進一步衝擊,而對於更進一步的日元升值預期來說,日元的資產名義利率直接逼近於零,這樣的結果直接製造了讓人恐怖的流動性陷阱,同時也大大延緩了工資的增長速度。
市場上相關貿易品的日元價格從最初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普遍的下降。其中他們還不斷地為其辯解,80年代中期,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巨大的資產價格泡沫就是這種綜合症的內生產物。而其中的泡沫卻在1990~1991年之後破滅,這已經對日本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衝擊,因而使得日本從1992~2002年其間經歷了聲名狼藉的“失去的十年”。
即使到了今天,日本依然受困於本國的工資停滯或者幾近於零增長或者近乎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的通貨緊縮。但是從2003年起,日本國的產出量開始透過出口擴張化逐漸出現了溫和增長。但是,所謂的這種出口增長恰恰是因為日元被動的實際貶值而引起的。所以,從實際值來看,日元在事實上已經貶值,我們可以用“日元持續貶值綜合症”來進行總體概括。
2007年的時候,歐美的一些實業家與政治家曾極度抱怨過日元的過度疲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日本的出口商品更加具有競爭力,在2005~2006年間,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量也增長了32%,2007年依然出現強勁的增長。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廣場協議”的表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自“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就一直成為了國際貨幣事件當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國際間的外匯風險使日本的利率在十餘年內幾乎保持在“零”水平,到目前為止,仍舊讓日本銀行無法有效刺激國內的需求。2003~2007年,儘管產出在“失去的十年”之後重新恢復了經濟的溫和增長,但是國內的工資卻依然處於停滯狀態,日本經濟復甦的如此脆弱,以至於日本政府在不斷提高利率和日元升值的問題上依舊不斷地出現分歧和猶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