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打破了在中國積弊已久的〃政企不分〃的局面,強行將企業推向自由競爭的市場,啟用了市場潛力;另一方面,精簡了經濟管理部門,減少了企業的行政審批成本,即減少了經濟執行成本,為後來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掃除了障礙。國企改革讓之前中國國企〃三分之一明虧,三分之一暗虧,三分之一贏利〃的時代成為歷史。如今,國有企業的贏利問題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規模較小的國企絕大多數都已經過改制民營化,規模較大的經過合併或重組,贏利能力很強。

從2002年走出了通貨緊縮的陰影,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大規模爆發,中國一直保持著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自入世之後,農業、鋼鐵、汽車、家電、IT等若干之前落後的產業都獲得了實質性的進步,傳統的加工製造業更是發展迅猛,產品銷往全球,立即形成了一股〃中國製造〃的浪潮。中國,開始被人稱為〃世界工廠〃。

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1912年)提出〃創新即創造性破壞〃理論,其從影響力來說可以說是研究企業家創新精神的鼻祖。創造性破壞即〃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造性破壞理論認為,當經濟週期迴圈到谷底的時候,也就是企業家不得不考慮退出市場或是另一些企業家必須要〃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也就是說,從很大程度上來講,經濟的不景氣是促使企業進行改革創新的最直接動力。創新通常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並且風險係數很高,在生存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企業單靠自身的求變意識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發起持續有效的創新行動。儘管某些企業家憑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卓越的領導力能夠帶領企業不斷實現技術或管理的創新,但畢竟這樣的企業家和企業仍是少數,不能將之推廣至整個經濟社會。

以加入WTO為契機,中國成功引進了能啟用中國市場活力的〃鯰魚〃,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融入了全球化的體系,發揮了比較優勢。雖然說出口貿易只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貿易是中國經濟起飛的翅膀,是帶領中國各產業振興圖強的龍頭。雖然中國沒有聲稱貿易立國,但飆升的外匯儲備和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明白無誤地表明,中國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而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中國人發現,倚靠出口增長為主引擎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也同樣具有不可持續性。

第五章 製造業與大國崛起(3)

無論如何,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一個奇蹟,〃中國模式〃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發展模式也受到了政界和理論界的廣泛認同,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選擇了正確的發展和轉軌路線。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十幾億人口每天都要吃飯,每年上千萬人口需要就業,這對一個發展〃末班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辯證地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也充實了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在西方各主要發達國家逐步邁進老齡化的階段,中國獨有的勞動力資源可以說是天然的發展優勢,快速增長的中青年勞動人口壓低了工資成本,由此帶來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擁有人口學理論的〃人口紅利〃。另外,由於中國的城市化程序逐漸加快,居民消費能力逐步提高,龐大的人口規模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使中國擁有經濟〃內迴圈〃的一切條件。還有,高素質勞動人口和高消費人口的迅猛增長,為中國充分享用〃人口紅利〃創造了必要條件。

人口紅利與比較優勢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連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縱使期間經歷過一些因政策或外部環境變化引起的波動,但就其表現的整體趨勢而言,可以說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既然是奇蹟,自然值得去研究、去解釋:究竟是什麼力量給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趨勢能否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繼續延續下去?這一切都關乎中國這個發展大國在後危機時代的命運,就讓我們一起去認真梳理一下事實的真相。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講,經濟增長是受勞動生產率、資本積累以及人口增長等諸多要素影響的因變數,因此對於發生在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蹟也存在著多種解釋。但無論哪種解釋,都有其特有的考察角度和研究方法,因此得出的結論既有共性,也有一定的相異之處。

在中國這樣特殊的國情下,在特定的改革時期,考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應該從一種更宏觀的角度進行制度層面上的分析,並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判斷出各發展要素之間的關係,令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更確切地說,我們應該從發展經濟學與人口學的角度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