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她一頁頁翻看他畢業幾年來不多的幾篇文章。她回憶起,在決定天真的去愛,卻又覺得被敷衍後的不久,她就去了杭州。他知道後,把跟她有關的東西刪得乾乾淨淨。想起這些,她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得整個生命都空了。“昨日像得到,遲來無歸路”?
姐姐說,外面苦,就回來吧,在重慶,至少有吃有喝有住點。今年除夕之夜,中華大地再次禮炮齊鳴,她就23了,如果沒有奇蹟,她將留在重慶,也終於肯認命。
幹一行恨一行
幹什麼都有代價,吃什麼都有條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覺得事事不如意,那麼在抱怨環境的同時,是不是也需要反省一下自己呢?
當我第一次聽到“跳槽”的說法,著實吃了一驚。儘管不過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而已,但一想到在槽櫪之間跳來跳去……好端端的一個“人才”,怎麼把自己形容為畜牲呢?
市場經濟初瀾乍起的時候,有一種頗為時髦的說法,叫做“一生至少要跳五次槽”,否則就不配稱人才。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不少人捲入大跳其槽的行列當中。別說一生,便是不到一年,已跳了好幾回。其中跳成人才的固然不乏其人,而跳來跳去終於將自己跳成一個跳樑小醜的,似乎也不在少數。
人才的成長有賴於一定的環境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少人頻繁跳槽的原因之一。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問題在於,並非什麼人都能挪活,也不是哪位爺都有人留。人才的成長與跳槽次數的多少不能說毫無關係,但實在沒有多少必然聯絡。一輩子固守在一個崗位,成績卓著、令人敬佩的,大有人在。而始終處在變動不居之中,幹嘛嘛行、吃嘛嘛香的,也不是鳳毛麟角。一跳就活的,容易被人渲染,四處流傳;一跳就死的,自己都懶得再提。一則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跳槽者對新工作更不滿意。而礙於“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觀念侷限,或者限於原單位的憤然拒絕,他們沒有機會改正自己的錯誤選擇,只能繼續跳下去。跳來跳去,少女跳成了少婦,少婦跳成了老婦,終於一事無成,黯然而退。
說心裡話,我對跳來跳去的朋友是心懷同情的。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推崇穩定的。誰不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穩定發展的事業呢?但凡到了“非跳不可”的地步,一定是有“非跳不可”的原因。那原因,不是外在環境的不能容忍,便是內在心理的不能超越,誰無緣無故跳著玩呢?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期望目標不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不同。一葉扁舟很難承受大海的波濤,萬噸巨輪也不便在池塘裡起航。搞清楚“我是誰,我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怎樣去幹”,從而選準屬於自己的生活座標、工作崗位,那是成功的基本條件。遺憾的是,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港灣。而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是在“志存高遠”的名義下,把目標定在了他們力所不及的位置上,這就不免有些悲劇的意味。
在很多情況下,客觀環境的改變是緩慢的。一個明智而入世的人,不會天真到指望環境來適應自己( 儘管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講,環境也應該適應個人、為個人創造條件)。生活中的確有那麼一種人,他們自恃甚高,從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領導自然是“壓抑人才”的渾蛋,同事也是妒賢嫉能的草包,只有他閣下是卓而不群的鳳凰。
這種朋友興趣廣泛、熱情很高。他們對什麼都喜歡,但喜歡什麼都是“五分鐘熱度”。沒幹的工作總是魅力無窮,一干之後必然索然無味。當記者舞文弄墨,他們覺得挺好,但一干之下,方知焚膏繼晷、嘔心瀝血,實在不是人乾的活兒;做買賣似乎也不錯,大把掙錢,大把花錢,何等瀟灑,但商場如戰場,爾虞我詐、你死我活,比爬格子還險惡,不幹也罷;歌星神氣,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苦”,太苦;球星牛氣,跑跑顛顛,一邊玩兒一邊就發財,但太累;那麼當官兒?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營生,但一入豪門深似海,今天你算計我,明天我算計你,不是搞掂別人,就是被人搞掂,還沒混出模樣,已因“健康原因”退出政治舞臺……跳來跳去,實在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那一行。沒幹的時候,他們什麼都向往,而且專盯著成功人士的勳章和花環,就是不看人家背後的心血和汗水。他們羨慕別人的錢包,但不羨慕那些人掙錢所付出的辛苦;他們眼饞別人的成功,但不準備為自己的成功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管多好的工作、多體面的事業,一干之下,他們就心生幾分怨恨、憤恨、憎恨。因為在競爭當中,他們從來體會不到勝利的歡愉,更談不上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