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仍然不斷有舉子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加入到越來越長的隊伍當中。
上午九時許,都察院門前已經跪滿了上書的人群。面對著都察院的大門,康有為把《上皇帝書》捧在頭頂,然後朗朗說道:“吾等十八省舉人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乃欲統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之。竊以為棄臺民之事小,散天下之民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皆在此一舉還請皇上下罪己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
京師中前所未有的壯舉引來了無數京城百姓駐足觀看。都察院門前數里許的長街上衣冠塞途,水洩不通。請願的舉子跪滿了一地,圍觀的路人更是站了個裡三層、外三層。
一千三百多名舉子頭頂烈日,膝跪黃土,痴心不改,苦苦等待。希望都察院長官能出來接見,等待著督察院把萬言《上皇帝書》呈給光緒皇帝。看著長跪不起,久久不散的舉人們,都察院的官員只得出來勸慰:“諸位,條約已蓋印鑑,大勢已無可挽回,懇請各位立即返回各自的會館。”
舉子們並不為之所動,不斷在康有為地帶領下齊聲高呼:“把萬言書呈給皇上,否則我們將長跪不起!”
而十幾名臺灣籍舉人,更是對著都察院垂淚請命:“桑梓之地,義與存亡。吾等只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從來也不曾見識過這種波瀾壯闊“群眾運動”的李九杲、賀菱和龔芳此時已經被眼前的這一幕所深深感染。舉子們強烈的愛國熱忱不但讓他們感到由衷的尊敬和佩服,而且亦讓幾個人胸中的熱血開始為之沸騰。他們一邊不斷地跟著周圍的人振臂呼喊,以示支援,一邊忿忿不平地議論著朝廷的軟弱和喪權辱國。而馮華儘管對“公車上書”的前因後果都十分熟悉,也知道這次上書除擴大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外,並未起到其他實質性的作用,但此刻身處其中的他還是禁不住為這些舉子們的拳拳愛國之心感到有些激動:民心不可辱,中華民族還有希望!
第四章籌謀千秋業
由於以西太后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從中阻撓作梗,都察院最終也沒有收下康有為起草的這份兒《上皇帝書》。
未時末,已經在炎炎烈日下苦等了三個多時辰、且水米未進的十八省舉子們,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帶領下,懷著憤懣失望的心情開始撤離都察院。圍觀的路人、百姓在支援和同情之餘,也不情願地慢慢散了開去。
跟隨著已經筋疲力盡、互相攙扶著向宣武門走的舉子們,馮華他們幾人的心情也是極為複雜,各不相同。李九杲、賀菱和龔芳由於親自參加了在遼東的對日作戰,心中對《馬關條約》的簽訂比這些舉子們還要感到更加的激憤與屈辱。經過義勇軍全體將士的浴血拼殺,眼見著遼東的戰局正在向著非常有利於大清的方向變化,戰勝小鬼子也已經成為了可能,可是朝廷卻一心停戰求和、苟且偷安,如今更是要割地賠款受此奇恥大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為親身感受到了民眾蘊含的巨大力量,馮華此刻也是百感交集,不由得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對中國近現代史比較熟悉的他,當然知道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不斷進步的主要力量。可是知道歸知道,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類似運動的馮華,仍然禁不住為這些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爆發出來的巨大力量和激情所感染,心中更對自己的過分理智和謹小慎微提出了一絲懷疑:雖然頑固守舊勢力還異常強大,進行大變革的條件也不成熟,但是民心難道真的不可一用嗎?
北京的城區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其中內城的“前三門”,即祟文門、正陽門和宣武門外尤其繁華熱鬧。正陽門即前門外一帶店鋪林立,商眾雲集,摩肩接踵,喧囂交易,是清代北京最繁華的鬧市區;崇文門設有稅關,門內往西有會同四譯館;宣武門外則聚集著許多的會館,當然最著名的菜市口刑場也在那裡。當時士子常出入宣武門,商人多出入崇文門,官員上下朝多進出正陽門。
“大家快閃開,馬驚了!”舉子們的隊伍剛剛走出宣武門,來到菜市口,前面的人群中忽然產生了一陣混亂。還沒等眾人反映過來,只見一匹驚馬拉著一車雜貨正飛速地向著城門洞方向奔來。馮華剛想往邊兒上躲閃,卻猛然發現走在自己前面的賀菱好像對這個意外的變故絲毫也沒有做出反映,顧不上多想,他一個箭步向著賀菱撲了過去。馮華與賀菱之間的距離只有三四步遠,可是迅若奔雷的驚馬卻已經快到了賀菱的近前,時間有些來不及了。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