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力量去抵禦外侵。
李鴻章的外交思想以及在臺灣問題上的觀點馮華非常清楚。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未雨綢繆,去影響和改變李鴻章的一些想法,為不久後就要施行的“渡海援臺作戰計劃”掃清一些障礙和阻力。
並沒有直接對李鴻章說出自己的看法,馮華饒了一個圈子委婉地說道:“中堂大人見識高深,‘臺灣民主國’想透過租借臺灣礦山、土地等權利,換取列強對臺灣的保護,想法確實天真了些。先不說列強會不會為了這些利益與日本人撕破臉,就算是成功了也是驅狼引虎、後患無窮。不過;馮華覺得如果他們的反抗能給倭賊增添一些麻煩;也應該沒什麼壞處。”
馮華對自己的理解,讓李鴻章一直鬱悶的心情好了許多,情緒也逐漸穩定了下來。搖搖頭,他有些不屑地說道:“馮將軍,不是鴻章看不起他們,就憑唐景崧和他手下的那幫人,又能給日本人增添多少麻煩?老夫所屬的淮軍雖然不肖,在日清戰爭中屢戰屢敗,讓天下人恥笑不已,可是怎麼也要比唐景崧匆匆招募的那些未經訓練和陣戰的廣勇、臺勇強吧?就算是已經入臺的增援部隊中還有許多戰力較強,裝備也較佳的淮、湘、楚等軍,可是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一旦開戰就會因指揮權問題發生矛盾。另外,別看‘臺灣民主國’成立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其實內部早就開始了鉤心鬥角。劉永福本來是很能打仗的,可是卻因為唐景崧的猜忌,被排擠到臺南去了;另一個抗法名將林朝棟也因為與提督張兆連不和被唐景崧調往了臺中。試想,在如此情況下,面對著日軍海陸兩方面的進攻,他們又能堅持得了多長時間?如果我所料不差,最多一、兩個月臺北就會失陷,而失去了臺北在工業與經濟上的支援,臺中、臺南的陷落也只是早晚的事。”
李鴻章的這番分析讓馮華感到十分驚訝,他本來因為淮軍和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的一敗塗地,不大瞧得起李鴻章的軍事指揮才能,可是未成想李鴻章對目前臺灣局勢的把握竟然如此清晰準確。馮華知道,李鴻章說的一點兒也沒有錯,單憑那些人還真的給小鬼子增添不了多少麻煩。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中堂大人的分析令馮華茅塞頓開,受益匪淺。這個‘臺灣民主國’還真是指望不得!”馮華一邊由衷地讚歎,一邊給李鴻章送上了一頂高帽。不過,緊跟著他話鋒一轉,卻說出了一番令李鴻章感到不甚舒服的話來:“唉!臺灣的大好河山從此就要踐踏在倭奴的鐵蹄之下,真是令人可惜、可嘆啊!如不是義勇軍還要鎮守遼東,馮華還真的不甘心讓倭賊如此輕易地就佔據了臺灣。”
李鴻章不由得微微有些色變,割讓臺灣永遠是他心中最大的痛。不過馮華剛剛在《馬關條約》的問題上對他表示出了極大的理解,而且與那些指責他“賣國求榮”、“國之罪人”的激烈言詞相比較,馮華的言談要溫和了許多。因此,李鴻章很快就把這點兒不快從心中驅了出去。掩飾性地笑了笑,他故作輕鬆地說道:“馮將軍用兵如神,義勇軍英勇善戰,如果臺灣由義勇軍鎮守,自是沒那麼容易讓倭賊輕鬆得手。只是《馬關條約》已籤,這種不遵守國際法的廢約之舉,恐怕會受人以柄,讓泰西列強有機可乘!”
悵然一嘆,馮華“頗為憤慨”地說道:“違反國際法的事當然是不能幹的,馮華只是心有不甘說說罷了。‘日清戰爭’,我大清雖然敗了,但倭賊的損失同樣不小。日本全國的總兵力也不過只有六萬常備軍和二十三萬預備軍,而僅我義勇軍就在遼東殲敵一萬餘人,再算上其他戰場所殺傷的一萬八千餘人,倭賊的主力部隊已損失近一半兒。而且倭國資源貧瘠,如今已是入不敷出,長期作戰它必然消耗不起。雖然對‘臺灣民主國’不可期望過多,但其實如果能借用它的名義,再利用臺灣山高地險、炎熱多瘴、民風強悍的優勢,也還是很有可能將倭賊長期拖在臺灣這個泥潭中的。這樣即使不能讓臺灣重回中國,也會對我大清今後的發展極為有利。”
馮華這番半真半假但見解卻極為獨到的話語,令一直對割讓臺灣耿耿於懷的李鴻章怦然有些心動:倭國的困難之處,他也是極為清楚,如果真能如馮華所說,此事確實尚有可為。這個馮華,還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馬關條約》如果沒有他在遼東的幾場大勝,還不定會是個什麼模樣。前些時日,馮華在京師提出的那些變法改革方案,更是於自己心有慼慼焉,心中竟產生了知音的感覺。如不是他早已為自己的死對頭劉坤一所籠絡,自己無論如何也要把他招攬過來……
看到李鴻章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馮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