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讀出來的知識浸在骨子裡。所以真正的知識分子該有一副傲骨,不善趨炎附勢。這使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顯得個性,總是鶴立雞群,混不進人堆裡。

當知識如一股暖流湧遍全身的時候,機體的潛能被調動。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心胸開闊,做人做事便有了格調。我們有時靠近真正的知識分子,喝茶、吸菸,儘管還是幾件俗事,你卻能舉手投足間感受到幾分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你不必太為知識分子擔心,他們的形式感往往是精神情境的固定,態勢很長久。小時候我讀黃繼光堵槍眼淚流滿面,可母親半點不動心,她知道我一出門照樣還會去堵別人家煙囪。精神的不確定導致行為的巨大反差。所以,大凡知識分子總是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負荷過重才不會招搖過市。林語堂先生要求自己,行為尊孔孟,思想服老莊,文章可幽默,作事須認真。

其實這四件事做好一樣都不枉知識分子一回。

沉重的兒童遊戲(3)

最難的是分寸尺度,前三條如果說經培訓能表演個大概的話,最後一條則絕對是渾然天成。知識分子的驕傲與自卑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能驕傲時絕不謙虛,該自卑時一聲嘆息,絕無造作之感。

這好比貓上樹,老虎就不會。

初見鄭也夫、周孝正、鄺陽等,並未看透。高腔大嗓,說的也是市井語言,通俗易懂。也曾和我拼象棋,勝少負多。偶爾聽他們討論學術,插不進嘴也沒覺自己才疏學淺,沒那個學位,不操那份心。

第六期《實話實說》,我和小喬命題為“兒童遊戲”。

計有鐵環、彈球、煙標、彈弓、攻城、沙包、跳房子、羊拐、毽子、紙飛機、砸驢……

我說,這節目好看,演一遍就行。

小喬說,也有意義啊,遊戲多強身健體,現在不興全民健身嗎。

題目說給也夫,他也喜歡,遂定下他做本期策劃,也夫塞給我一本書,他寫的,讓我好好看看,看完再談。

也夫這樣說“兒童遊戲”———他說,遊戲的功能是增強體魄,開發智力,促進交往,帶來歡樂。遊戲是兒童模仿社會生活的啟蒙老師。最簡單的遊戲也有規則,所以,兒童在遊戲中最先懂得遵守規則,學會扮演角色,履行職責。兒童在遊戲中產生了最初的集體觀念,知道了合作與交換、權利與義務,並且在競爭中初次體會勝利與挫折。遊戲在刺激兒童的主動性和進取心。

兒童必須在與同齡夥伴玩耍、打鬧、博弈、友情、衝撞以致惡作劇中鍛鍊。一個健全的人需要的不僅是理性的知識,而且是人格的發育和情感的成熟。後者只能在“遊戲競爭”中獲得。

遊戲與工作不同,工作追求結果與收穫,遊戲只追求過程中的快樂。

關於遊戲的安排,實際上個人能力有時非常小,一個家長可以給孩子買鋼琴,但很難為孩子添置一個操場、10個夥伴和11個對手。

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赫因加說,文化是以遊戲的方式產生的,文化從一開始就是遊戲著的。

———我的天那,我看得昏頭脹腦,這是我說的彈弓子那回事嗎?

想想明天還要面談,只好剋制住跳讀的慾望,硬著頭皮接著看。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說,兒童為什麼要遊戲呢?兒童遊戲就因為他們遊戲。“因為”二字在遊戲中消失了。遊戲沒有“為什麼”,兒童在遊戲中游戲。

明白了嗎?有種人,民間叫“不講理”,學界稱為哲學家。

夜深時,我讀完也夫的書,目光呆滯,掩卷沉思。如果我們每個節目都要承載這樣重的知識負擔,非出人命不可。

即便如此,你自認為已經懂了,他們也未必滿意。

果然,第二天也夫聽我彙報完讀書心得後,隨口說,還行,你基本上入門了,不過,你還得去北師大找一趟桑新民教授,他是系統研究兒童遊戲的。

我的天那……

無知時,我們無畏。

沾了知識,我們體會到重新做人真好。

我們崇尚知識以後,都撣了撣肩膀,扛上一捆文化塞進節目做背景。還是那些家長裡短,文化著說,就顯得很有品味。

民間的智慧(4)

下面的節目表各位可以對照著看。

(節目表面文章——討論弦外之音)

拾金不昧要不要回報——道德與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