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光緒皇帝秉承慈禧皇太后懿旨,才重新起用奕訢,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添派海軍事務,在內廷行走,又任軍機大臣,節制各路統兵大員。奕訢經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權勢野心已不復當年之盛,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小心翼翼仰太后鼻息,只求得一善終。

當年恭親王奕訢和桂良、文祥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時,曾經有過一番精彩的表白:

臣等綜計天下大局,是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吳。蜀與吳,仇敵也,而諸葛亮秉政,仍遣使通好,約共討魏。彼其心豈一日而忘吞吳哉?誠以勢有順道,事有緩急,不忍其忿忿之心而輕於一試,必其禍尚甚於此。今該夷雖非吳、蜀國之比,而為仇敵則事勢相同。此次夷情猖獗,凡有血氣者,無不同聲憤恨。臣等粗知義理,豈忘國家之大計,惟捻熾於北,發熾於南,餉竭兵疲,夷人乘我虛弱而為其所制。如不勝其忿而與之為仇,則有旦夕之變;若忘其為害而全不裝置,則貽子孫之憂。古人有言:“以和好為權宜,戰守為實事。”洵不易之論也。

時至今日,這位以諸葛亮自比、聲稱無一日不忘“吞吳”的恭親王已氣焰將盡,臥病在床,朝不慮夕,大清國的外交仍然“以和好為權宜”,也不知“權宜”到何時,當年那番豪言,徒留笑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