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般中國文化分子總認為“統一”是常態,也是治世的境象;“分裂”是反常,也是亂世的現象。因為有這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型模在心裡運作,再加上許多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一般中國文化分子常常不惜重大的代價來企求“大一統”的局面之出現。大清統一帝國崩潰以後的幾次大規模的“革命”戰事,都含統一運動的意義。所以,中國不易出現歐洲比較穩定的分立的近代國邦,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也終於曇花一現。第二是地緣的孤立和地理知識的貧乏。這二者之互動影響形成中國文化分子輕視其他國邦的態度。中國文化一向不注重地理知識,尤其是不注重外國的地理知識。因為中國不願意和別的國家打交道,沒有吸收外國地理知識的必要。自我重要感(the sense of self…importance)加上地理知識缺乏,於是很自然地自以為位居天下之中。殊不知地球是圓的,任何一國都可以把自己看做位居天下之中,因此任何一國都可以自命為“中國”。這種想法,似乎很合邏輯,但是卻不合於中國的文化意識。我們且看這一段話就可明瞭:
(3)地圖 利瑪竇來華傳教,繪有《輿地全圖》,印送給中國士大夫,以便與他們交結。可是該圖把中國放到稍為偏西的地方,不放在正中,而就全圖比較起來,中國又似乎很小,這就難免引起中國人不愉快之感了;因為中國人一向的理想,以為中國是居天下之正中,而領土又是最大的。《聖朝破邪集》卷三載魏浚《利說荒唐惑世》雲:
近利瑪竇以其邪說惑眾。……所著《輿地全圖》,及洋渺,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見,足之所不能至,無可按驗耳。真所謂畫工之畫鬼魅也。毋論其他,且如中國於全圖之中:居稍偏西而近於北。試於夜分仰觀,北極樞星乃在子分,則中國當居正中;而圖置稍西,全屬無謂。……鳴鑾(中國之北)、交趾(中國之南),所見相遠,以至於此焉得謂中國如此蕞爾,而居於圖之近北?其肆談無忌若此!信之者乃謂其國人好遠遊,斯非遠遊者耶?談天衍謂中國居天下八分之一,分為九州,而中國為赤縣神州。此其誕妄,又甚於衍矣。
這種在地理知識方面以中國為“天下之中”的觀念被地理科學知識刮掉了。可是,這種意識近年來在“歷史精神文化”的大議論中依然健在。談文化的人士還須多接近文化科學。
(b)不以平等看待外國。中國文化分子一向把在中國鄰近的民族看做是“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的“化外之民”。這些“化外之民”比咱們要低一等。即令到了鴉片戰爭前後,還是把這種觀念擴大應用於西方人。例如,中國官方把英國人叫做“英夷”,把辦理外交叫做“夷務”。勒託雷(Kenneth Scott Latourette)說中國與最大多數其他文明國邦比較起來,是在孤立狀態之中。這種孤立狀態也許使得中國人形成許多特徵。中國人內心深藏的對自己國家的驕傲,一部分是由於孤立所致。在過去,中國人認為凡與中國有密切接觸的其他文明都是從中國文明傳衍出來的,而且照中國人看來,那些文明不及中國文明。一八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廣州行商通知前來交涉商務的律勞卑,說是明天有三位中國官員來訪。到第二天,官員三人來到商館。通事依照習慣,把官員的座位陳列在上面。但是,這位律勞卑把座位改為西方國家會議的形式。於是,為了這個問題,雙方爭執起來。這三位官員站立門外兩個鐘頭之久,才肯讓步進屋就座。在這一連串的通商交涉中,英國人處處要求地位平等,而中國天朝硬是處處要顯得比“英夷”高出一等。嘉慶皇帝說英國“蕞爾夷邦,何得與中國並論”!兩國的世界觀沒有碰頭!鴉片戰爭爆發。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觀(3)
一八四二年八月十日,英國艦隊經鎮江西上,南京已經暴露在英國炮口之下了,道光皇帝才知道中國的“兵威”不可靠,方允准耆英等人與“英夷”議和的奏請。但同時他又裝腔作勢地說:“萬一仍不受撫,不得不大張撻伐,奮力攻剿。”又說:“……如情詞恭順再遣職分較大之員,速行定議。倘竟桀驁不馴,難以理喻,現在兵力已集,地險可守,全在該大臣等激勵將士,或竟出奇制勝,懋建殊勳,該大臣之功甚偉也。”仗是敗得一塌糊塗,但是觀念還是勝利的!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之役以後,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的使館在北京設立。中國政府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覲見”問題。為了這個問題,朝廷大臣辯論三個月。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有的主張對外使“陳兵以懼之”。同治皇帝不能決斷。邊寶泉奏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