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7部分

說他有多喜歡這尊金佛,純屬於文物研究專家的職業病。

“哦?明朝的古佛,你拿過來我看看。”孟項偉伸手從陳志國手裡接過金佛,從口袋裡掏出老花鏡,戴上去仔細觀看起來。

陳志國見孟項偉接了自己的金佛,自以為得計,不由得得意洋洋起來,還用挑釁的眼光往臺下包飛揚那個方向掃著,向包飛揚示威。

佛像,自古就是華夏收藏界的一項熱門話題,孟項偉是收藏界的大師級專家,自然也深有研究。他把金佛拿到手中戴上眼鏡一看,就立刻看出這尊金佛絕對不是明朝時期的製品,如果不是陳志國有意誇大其詞的話,那隻能說明陳志國被那個賣佛像的騙了,充當了冤大頭。

佛教造像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二世紀間。南北朝時期華夏的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到了唐代,華夏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製的夾佛,而其中又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明清之前的佛像稱為高古佛像,也可稱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也可稱為藏傳佛像。

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場上已屬罕見。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而海內外藏家則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於是明清的金銅佛像也就構成了今天華夏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

明代宮廷造像始於永樂時期,只延續到宣德時期。永宣之後,明代宮廷造像突然銷聲匿跡,因此至今尚未發現有永樂、宣德之後的明代宮廷製作的藏傳佛像。明永樂年間,宮廷還設定專屬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於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鑄造宮廷造像的歷史原因一是出於朝廷對西藏地區的安撫,進而促進民族團結統一;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皇室對於藏傳佛教的信奉。而佛像的文物價值則體現在於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鑄造年代的久遠。而從佛像的藝術價值來看,明清時期的佛像工藝登峰造極,甚至連現代先進的工藝都不能與之比擬。佛像於歷史、藝術以及文物價值方面的價值也決定了它的市場價格的高昂。佛像的價格以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最為昂貴,但是,它們的價格與同時期的藝術品相較而言還是比較低的。

判斷佛像的價值有四個原則可以遵循:第一就是在藏傳佛像中,忿怒相的價格一般高於同型別的“寂靜相”的價格。用佛教術語來說,佛教以因果來分有顯、密二宗。顯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態,故可稱此類佛像為“寂靜相”。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靜相”存在,但更多的是猙獰恐怖、鼓目圓睜的“忿怒相”造像。“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複雜,而且存世的數量比“寂靜相”少得多,所以價位也就相對要高。還有一種造像,善、惡兩種表情兼而有之,而其市場價格就更高了。第二,藏傳佛像中,“菩薩裝”藏傳佛像的價格一般要高於同型別“佛裝”藏傳佛像。由於“菩薩裝”的佛像紋飾複雜對工藝要求更高,於是更增加了此類佛像的市場價值。第三,宮廷佛像價值通常高過民間佛像。最後一個原則是,無論是藏傳還是漢傳佛像,其尺寸越大價值就越高。

所以孟項偉就可以斷定,陳志國今天拿過來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塑像,雖說是純金製作不假,但看起紋飾就知道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且這釋迦牟尼為善相,年代也並非明代珍品,應該是清晚期或者民國時期。不過,這件藏品雖然說不是真正的明代產品,但是按當下市場價,也應該值個三到五萬之間,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製造金佛本身的黃金價值。

“志國呀,謝謝你的賀禮,躍進,將這尊金佛包好。”孟項偉弄明白了這尊金佛的價值,心中就有了主意。眼下如果硬要把陳志國的禮物退回去,日後恐怕要對兒媳常夢琴在電力局的工作造成影響。可是既然孫女孟爽看不上陳志國這小子,自己也不能無緣無故的收下他這尊金佛,畢竟價值也在三五萬,能夠在南山市換一套位置稍微偏僻一點的住房了。

“呵呵,志國,你這次來給我拜壽,我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給你。”說著孟項偉從衣兜裡掏出一串檀香木佛珠,“一串檀香木佛珠是西蕃的朋友送給我的,在大昭寺請活佛開過光的,你拿去戴吧。”

這串佛珠是用印度檀香木製成,又經過大昭寺活佛開光,價值至少在五萬元以上。孟項偉篤通道教,拿著這串佛珠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