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本臨時性質的縣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現在也正式獨立出來,形成了望海縣國資辦、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公司的三極架構。
與以前人們所熟知的築城模式不同,望海縣在縣屬國有企業的改革中並沒有採用簡單的“賣光”的方法進行重組改制工作,這種新的改革模式是在大部分企業裡還保留了國有股的股份,除了部分市場競爭比較充分,本身規模也非常小的企業、商業門店以合理的價格和適當的方式“賣掉”,對一些重要行業的企業,包飛揚的策略就是要夯實基礎、擴大規模,而不是簡單的一賣了之。透過內部集資、公開募資、戰略投資這幾種方式,讓這些縣屬企業成為種子,並迅速成長為大樹。
所謂內部集資的方式,就是隻要是企業的員工,不管身份是企業的管理層還是企業的普通職工都可以根據自己資金實力的大小透過出資購買的方式獲取公司的股份,也可以憑藉自身精湛的技術優勢獲得一定的乾股,職工在轉換身份由國有企業員工變成股份制公司的企業員工的時候,也可以優先得到公司一部分的股權作為一種補償。而另一種公開募資的方式就是改制企業向社會募集資本,只要大家比較看好這個企業,覺得這個企業在未來有廣闊的前途,就可以透過出資購買的方式獲得公司的股份,當然這種公開募集資本的方式對出資購買公司股份的人員有一定的方向和要求,並不像證券市場的股票可以隨意買賣。
而戰略投資的方式就是像望海縣建築公司那樣找到海州市第六建築公司和方夏紙業集團公司投資、望海縣路橋公司找到塔克建工公司投資一樣,都要爭取為這些改制企業找到一個行業內有實力的企業參與企業重組,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如能能夠成功的引入戰略投資在重組以後,企業不但能夠獲得資金擴充資本擴大企業規模,更加讓人期待和關注的是還能夠獲得裝置、經驗、人才、市場等更寶貴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無疑可以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相比招商引資工作來說,國有企業重組改革無疑是一項更加複雜和難度更大的工作,國有資產的評估作價、股權分配的討論和談判,企業是以人為本的,當然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對那些不願意丟掉“鐵飯碗”接受身份轉換的職工的安置和安撫工作。
在這方面,望海縣施政者的一些新穎做法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在聽了包飛揚的工作彙報以後,一直在邊仔細聽邊腦中急速思索分析的王虹鋒還是搖了搖頭。望海縣的國有企業改革能夠進行得相對比較順利,並不代表他們的這種模式就可以在全省推廣進而取得成功,他們的成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舉例來說,望海縣的企業改革是在望海縣經濟高速發展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無論是望海縣建築公司,還是望海縣路橋公司,在這種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只有轉變過去傳統的工作方式,才能夠有可能接到業務,所以他們必須要變。而他們一旦轉變過來,又立刻可以享受到本地的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這就讓他們能夠主動的接受這種轉變。
另外望海縣的領導班子和其他地方政府相比從成員構成上來說也相對比較簡單,望海縣委書記徐平等人都是剛剛從外地調過來擔任當地的領導職務的,跟望海縣裡原來那些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並不多;縣長楊承東的情況也差不多,而且在工作中楊承東也已經認可了包飛揚的能力,與之在工作上配合默契,本地勢力經過前期的調整,和以前相比已經大大減弱,以縣委副書記曹遜為首的本地派發展的心情也很迫切,本身也經受了考驗;而在望海縣負責主導改革工作的副縣長包飛揚又胸有溝壑、舉重若輕,並透過前期的工作在望海縣所有各級領導幹部和普通老百姓心目中都建立了不可動搖的權威,所以他們才能夠團結起來,齊心協力的共同推進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
與海望縣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格式相比,江北省裡的情況更加複雜,所牽扯到的利益面也更多,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形成這種合力向前跑的局面。
當然,拋開以上那些不同環境背景因素不說,望海縣的做法也有一些參考價值,另外望海縣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對省裡推動相關工作也有積極的示範和推動作用,這就是成立試點地區改革的價值所在。
參觀過望海塔克建工公司和望海大地建築公司的工地,接見了這兩家改制企業的負責人和部分員工,瞭解瞭望海縣縣屬企業改革進展的情況的同時,執政經驗豐富的新任江北省委書記王虹鋒也大致看到了望海縣當前的建設格局。就是以造紙產業的臨港工業園區為核心,以望海縣新修建的臨海公路為主軸,以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