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出來,口中道:“陛下,開封府雖然土地平曠,但也不是所有的地都能種莊稼的。一般來說,一個莊子,種糧食的地十成裡只能佔到兩成,所以荒地雖然有五千多頃,開出來的田只能有一千頃左右而已。”
“哦,原來是這樣,田地這麼少啊!那今年都能下種嗎?”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瞞陛下,強行播種自然是可以的,但那樣對以後的田地整治不利。所以,三司規劃,今年只種一百頃左右的稻穀,其他的都種黃豆和花生之類的調理土地肥力。而一些沼澤叢林,還需要開溝治渠,不能急於求成。”
幾句話都問不到點子上,趙禎就不再問細節了,他也確實不懂,問得多了平白添亂。
“農田的事情,自然是你最清楚,只管自己拿主意。對了,此等大事,應該著得力幹練的官員管理,你心裡有沒有什麼人選?”
徐平剛要開口,趙禎又插了一句:“最好是像你當年在邕州蔗糖務那樣,能夠獨當一面,數年時間就完備起來。不說一年幾百萬貫的錢財,幾十萬石的糧食總要有。”
徐平剛想提王拱辰,被趙禎的這句話一下子噎在那裡。(未完待續。)
第204章 國計民生
沉思了一會,徐平對趙禎道:“陛下,中原種糧,良田也不過年產兩三石。今年第一年,營田務開來種田的只有一百多頃,能收糧米兩三萬石就不錯了。”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有兩三萬石,第二年不定就有幾十萬石了,慢慢來嗎!”
這個概念趙禎還是有的,全國各路大致有多少田,產多少糧,收多少稅,作為皇帝趙禎會把這個數字大致記住,不然他每天看那麼多奏章不就是白看了。
晏殊在一邊道:“陛下說的是,只要頭開好了,糧食很快就能多起來。”
徐平出了一口氣,乘機道:“開頭第一年,要整理田地,開溝治渠,招募人手,營田務還缺耕牛騾馬諸般大牲口,萬事繁雜。臣想來想去,直集賢院、太子中允王拱辰,本是天聖八年狀元,自去年至今又在三司條例偏修所做事,學識既廣,做事也可靠,可以出任第一任營田務提舉。可以責以數額,逐年考課。”
“王拱辰?”趙禎沉吟一會,點了點頭,“倒是可以,就是年齡幼小了些。”
“陛下,王拱辰只比微臣年輕兩歲,不算幼小了。”
徐平為人做事一向老成,在趙禎和朝中大臣的印象裡,都早已經忘記他才二十多歲的年紀,只當成官場浸淫多年的老人。徐平一說王拱辰只比自小兩歲,趙禎和晏殊才恍然明白過來,不過不是想起王拱辰年齡不小,而是想起徐平原來才這麼年輕。
趙禎道:“對了,自中狀元也有幾年了,怎麼一直沒聽說王拱辰成親?”
徐平道:“聽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家了。”
對這話趙禎深有感觸,點頭道:“賢妻家中寶,確實要慎擇,不能草率。”
一邊的晏殊笑道:“卻是巧了,我回到京城,剛好有人託我給王拱辰做媒。”
“哪一家?有這麼巧?”
趙禎和徐平都覺得奇怪,看著晏殊。
“資政殿學士薛侍郎,有五女,其中四女都還沒有許人。我回到京城,特意託我尋找合適的人家。前兩天見范仲淹,談起此事,剛好館閣校勘歐陽修喪妻未娶,薛家二女便許給了他。剩下三女,我想來想去,京城裡面也只有王拱辰這位狀元最合適,薛侍郎也非常中意,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去問他的想法。今天剛好說起來,不是天意?”
薛奎受兩任皇帝的信任,當朝的元老重臣,現在年紀老了,又有哮喘,基本處於養老的狀態。這可是真正的權貴豪門,足以當得上王拱辰這位狀元了。
薛奎有一子早夭,此後連連生的都是女兒,沒辦法過繼自己的侄子承繼香火。現在都快七十歲的人了,還有四個女兒留在家裡沒有出嫁,他是急得不行。
這個年頭,男子娶妻,長相這些真的是次要的,只要脾氣合得來,能夠持家,就是不錯的賢內助。況且薛家三娘子說不定還長得好看,王拱辰只是沒辦法先看一眼罷了。
聽說是薛奎家,趙禎拊掌笑道:“這是好人家,足以當得起狀元郎。如此最好,王拱辰在京城裡任職,娶薛侍郎家的女兒,是他的福氣。”
徐平沒有插話,他的觀念裡對這種包辦婚姻還是有些排斥的,雖然他自己也是父母包辦,但到底是從小長大,知根知底,跟這種不同。
事情便就這麼定下來,王拱辰出任第一任的營田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