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6部分

京城的人到底是見多識廣,知道轉運使每年都要巡視治下,尤三姐聽了這話也不奇怪。

直到看著徐平的儀仗出了城門,尤三姐才回過頭來,對唐大姐道:“都漕官人是京西路最大的官,這儀仗委實是寒酸了些,看起來也沒帶幾個人。”

唐大姐聽了不由嘖舌:“這還寒酸?三姐你看,前前後後加起來近百人呢!隨從裡又有官吏又有兵丁,不管官員百姓,見了都要讓道,多大的威風!”

“哎,也是,這裡是西京,不是汴梁城。想我在汴梁的時候啊,日常在城裡經常見到官員出行,那些學士御史的儀仗都叫威風呢,都漕官人的一比就顯得寒酸了。”

唐大姐以前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並沒有見過大臣的儀仗。像是以前的河南知府不管是王曾還是王曙,出門的排場比徐平大得多了,可惜沒見過,對尤三姐的話將信將疑。

轉運使是朝廷派出來的監察官員,相當於漢朝時的繡衣使者,理論上連衙門都只是臨時駐地,手下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朝廷對出行的儀仗有很多限制,一是為了減少地方上接待的負擔,再一個也不想讓轉運使權力膨脹,在地方坐大,出行規模本來就不顯眼。

徐平此次出去巡視,帶的除了譚虎手下的護衛兵士,辦事的公吏不到十人。在尤三姐眼裡顯得寒酸的儀仗,等到出城到了河南府的邊境,大部分還要回來呢。真正隨著徐平走完全程的,也只有三五十人而已,這還要加上劉小乙帶著的幾個自己的家人。說起來現在出行的規模,還不如當年在邕州的時候作為通判出去巡視治下各縣。那個時候到底是巡視自己治下的地盤,不像現在完全沒有軍政權力,只有一個監察權。

談了幾句徐平出巡的閒天,尤三姐嘆了口氣:“都漕官人有福氣,有小夫人這麼一個好人在身邊,必能官運亨通,洪福齊天。”

唐大姐道:“可不是嗎,我們這個公司能夠開起來,還多虧了小夫人呢。有這麼一個人情在,就連官面上也要對我們客客氣氣,不敢來找麻煩。”

秀秀一個人在洛陽城裡過得也挺沒有意思的,難得跟唐大姐談得來,時常讓她上門做客。徐平的身份在那裡,很多事情秀秀隨便說一句話,比唐大姐求多少人都管用。唐大姐雖然不是趨炎附勢的人,但也樂於有這麼一份交情。

說起秀秀這位都漕官人的小夫人,唐大姐便滿心感激,對尤三姐道:“聽說小夫人也是出身貧苦人家,從來不拿我們這些人當外人看,不像有的官宦人家,見了百姓,鼻孔恨不得就捅破天去!也只有都漕官人,才配得上這樣好人!”

尤三姐連連點頭,尋常百姓,能夠碰上這樣的機遇就是上一世修來的福氣。若是沒有秀秀照拂,三個女人開公司,別說這個年代,什麼時候都不容易。

感嘆一會,唐大姐嘆了口氣:“受了小夫人這麼多恩惠,卻沒什麼報答,想來我也是心下難安。若是有機會,總要謝謝小夫人的好意才好。”

“現在天氣熱了,要不我們給小夫人和都漕官人做幾件夏衣送上門去?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雖然不值什麼錢,總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唐大姐聽了尤三姐的話只是苦笑:“我也想過,只是行不通。以前我也曾給小夫人帶了幾件新衣去,結果都算了錢給我。小夫人再三交待,都漕官人現管著京西路,不好收我們這些人禮物的。不然被人抓住把柄,于都漕官人仕途不利。”

尤三姐撇了撇嘴:“這話聽著新奇,洛陽城裡當官的還少了?怎麼沒聽見別家說不好收百姓禮物?別說幾件新衣,你送金山銀山去那些人家還不是照收不誤!”

“三姐,那不同的,都漕官人是做大事的人,自然不會落人把柄。再者說了,自都漕官人上任,為百姓做了多少事情,也沒聽說他貪什麼錢財。”

不管什麼時候,做官的總是有貪錢的,有清廉的,只是時代不同,主流不同而已。到這個年代,官場上的風氣主流還是好的,貪錢的雖然不少,但為官清廉的更多。京城的百姓見識不是小地方可比,清官還是見過那麼幾個的,徐平也不算特立獨行。

唐大姐把桌子上的布攤開,比劃了一番,口中道:“前兩天我去見小夫人,她說起原來都漕官人家裡也開過製衣鋪子的,只是公務繁忙,這生意最後荒廢了。按著都漕官人的說法,我們現在這做法只是賺個辛苦錢,不是開公司的路數。”

尤三姐笑道:“都漕官人是個男人,進士高第,一心只讀聖賢書,怎麼還知道這些!”

“不,我覺得小夫人說得有道理。”唐大姐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