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7部分

正因為如此,在戰場上,明軍單從士兵素質來看,根本就比不上長期食肉的滿州八旗軍。同粗豪的建州軍比起來,很多明軍簡直就是小孩子,不少明軍都患了嚴重的夜盲症。

農耕民族要想戰勝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只能依靠裝備和高度的組織性,可惜這兩點明軍都沒有。

反正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明朝中後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缺肉。”即便是中上人家,一個月能吃三四吃肉,就算是不錯的了。日子過得差的,要遇到春種秋收這種要出大力的時候,才能見葷腥。

所以,對於肉食,大家都是很希奇的,即便是在軍隊裡。

如寧鄉軍這種每日都能見到肉的部隊,對很多士兵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實際上,為了解決士兵吃肉問題,這十多年來,孫元也是絞盡腦汁。除了水師遠洋捕撈船可以源源不決提供海鮮之外,他還是試圖搞集約養殖。可惜,現代社會的養殖業是建立在藥品和抗生素的基礎上,沒有藥,你只能眼睜睜看著所養殖的家禽家畜因為患病成片倒下去。

畢竟,那麼多家禽和牲口集中養殖,實在太容易得病了。

在付出不小的代價之後,孫元這才深刻的認識到,集中養殖這條路在明朝根本就沒有辦法實行。打個比方,你如果要弄個養雞場,首先你得按幾臺大風扇,以便在熱天給雞散熱,這東西,他實在沒辦法鼓搗出來,更別說土黴素之類的藥物了。

想了半天,他這才意識到這條路走不通。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公司家農戶,讓百姓分散養殖,然後他統一收購。如此一來,就算是偶有瘟疫,也不會大規模傳播開去。

明朝江南地區本有分戶養豬的傳統,只不過,因為缺糧,豬的飼料都是豬草、糠皮之類。這些東西熱量低,豬吃了根本就不長肉。很多農戶的豬,要養上兩三年才能出攔,還瘦得跟老頭兒一樣。

糧食,孫元不缺。他現在有錢了,水師每年走海貿易所獲之利巨大。沒有糧食,大不了從呂宋和越南購買,那邊水土氣候極佳,水稻一年三熟,價格也極其便宜。

明朝末年的饑荒,其實只發生在長江一北,南方還是很富庶的。

有了大量糧食之後,海捕的小魚小蝦實在太多,大家又不愛吃。索性就磨成粉末做了飼料。

於是,孫元就發動手下軍戶以農戶的方式分散養豬,揚州鎮則為他們提供飼料。待到豬出欄之後,則由鎮中扣除飼料的本錢之後現金收購。

當然,不是軍戶的百姓要想加盟,揚州鎮也不會拒絕。

如此,一頭豬出欄,扣除飼料成本之外,軍戶和百姓可得一錢到兩錢銀子之利。雖然不多,可好在豬出欄快呀!半年就能養肥,一年可以養兩撥。這個養豬速度在古代,簡直就是神蹟。

但孫元還是不滿意,要知道在現代社會,三月肥、百日肥是行業標準,再拖下去,養殖戶就要虧本了。問題是,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做不到呀!

有了大糧的飼料,分散養殖一經推廣就獲得了巨大成果,兩萬軍隊的吃肉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再多些人,孫元就沒有法子了。也因為這樣,寧鄉軍的規模一直都不是太大。

這種半年就宰殺的豬肉滋味實在不怎麼樣,肥肉還好,油水倒是足。瘦肉下鍋一炒,出來的水比油多,孫元是不喜歡吃的。

他更喜歡那種要養一兩年的,全靠吃草吃糠攢肉的綠色生態豬肉。

後世有一種說法:部隊的戰鬥力來源於他的伙食。

伙食和營養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孫元總算是鬆了一口大氣,部隊中的夜盲症也好了許多。那些瘦小的年輕士兵身上也開始長肌肉,變得魁梧起來。

午餐肉的出現,讓南京上流社會大為轟動。這東西混合了大量香料,味道實在是好。而且,又用玻璃瓶子裝著,一看就覺得高階。

加上這東西在市場上又尋不到,到最後簡直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

而且,因為裡面的肉含量實在不多,養殖豬肉的油水又少,吃起來又不太膩,適合老年人,倒有些朝補品發展的跡象。

至於奶粉,**本就補養身子的聖品。要想弄到這種東西,首先你得有個******的身體健壯的奶孃,或者羊一群牛/用熱牛奶下物午餐肉,再加上一碟水果罐頭,最是高階大氣上檔次。

說起水果罐頭,當初孫元主要是為了解決部隊將來北伐時的維生素攝入問題。古代戰爭一般都發生在秋末,原因很簡單,秋收之後,部隊可以輕易地獲取補給。而且,打仗要死人,一死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