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又會有流民做亂,咱們這點人馬四處滅火,疲於奔命。”
興泰:“正有此擔心,就連建奴都快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咱們去了北方,不也維持不了?”
“不用擔心,你的顧慮不會成為現實。”傅山淡淡地說。
興泰若有所思:“是不是先生覺得這兩年氣候漸漸地好起來了,像以往的水旱蝗災會越來越少?”
“這只是其一。”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小冰河期,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到清朝初年,小冰河期的威力逐漸降低,北方慢慢地風調雨順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明朝崇禎皇帝也是倒黴,沒能夠多支撐幾十年,但傅山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這一點:“其二是……”
他滿是雨水的面上露出了詭異的笑容。
興泰:“還請教先生。”
傅山淡淡道:“其二是,北方的人口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如果沒想錯,現在北方几省的人口大約只剩崇禎初年的三成。就算遇到大災荒,也不會有大多流民因為沒有生計四處流躥做亂。而且,因為人口銳減,就算要賑濟,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因為人口不足,很多下縣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可以合併到其他縣去,這無形中也能減少一半以上的行政開支。況且,我揚州鎮還有海貿之利支撐。只需過得幾年,這道難關就熬過去了。”
“就因為人口死光了,所有……所以……依先生的意思,百姓死亡超過七成倒成了一件好事?”興泰有些接受不了,開始結巴。
“對啊,大大的好處。”傅山不屑地回答道:“腐儒們那一套仁義理論,某卻是不以為然的,某看問題只會看其中的實質。其實,大明朝的問題,就是人地矛盾和大量閒置人口沒有出路的問題。就算沒有天災,就算崇禎年風調雨順,也不過是緩上一口氣。最多再過上幾十年,就算是好年景,這個國家也會迎來一場大動盪的。”
他騎著馬,一邊和興泰緩緩而行,一邊堪堪而談:“我這幾年沒事就讀書,在軍中,四書五經有沒有什麼用處,就一味讀史。讀得多了,倒有些心得。只可惜啊,這些心得卻不能同其他人講。你是建奴出身,建州人最講實在,也沒有那麼多理法約束,今日機會難得,倒是想和你探討探討。”
興泰:“後生何德何能,敢與先生討論學問。”
“聽聽也好,就算說錯了也沒有什麼打緊。”傅山繼續說道:“讀了這幾年的史書,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個王朝的末年其實都是人口的的最頂峰,比如東漢的首都洛陽,當時城中就有十多萬人口,宋朝靖康年,首都開封更是有驚人的百萬人口。這是在城市,在農村,其實問題更嚴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土地大量兼併,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活路。因為土地是有限的,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的上限,就算出現巨大的動盪。無論是瘟疫、戰爭還是饑荒。直到這場動盪將絕大多數人口消滅掉,消滅到土地能夠養活時,這場動盪才會停息。”
“而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上限,卻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比如,天下土地有多少畝,產量多少,夠多少人吃一年,都有定數。比如在南方,中等水田畝產米一石二斗。一石大概是一百斤,一口人一天吃一斤米,一年就是三石。一個三口之家,要想活下去,需要十畝地。在北方土地產量不高的地方,甚至需要二十畝。”
傅山越說越來勁:“結合官方所記錄的田畝數,就可以得出能夠養活多少人口。比如兩漢和南北朝,人口的上限是三千到四千萬之間。超過這個數字,就會有大饑荒。到三國時,因為戰爭減少到一千萬,這才有了三國歸晉的往事。”
“我大明朝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的時候釐清過田畝數,當然,這個數字也不準確。但大概算了一下,大約只能養活八千到九千萬人口。再多,就會有大麻煩了。”
“知道崇禎年的人口是多少嗎?”傅山故意問興泰。
興泰:“在下哪裡知道?”
傅山伸出兩根手指:“據我手頭所掌握的數字和推測,應該在兩億左右。實際上,隆慶萬曆年間官府的數字就已經過億了。”
“啊,這麼多?”興泰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氣,頭皮都麻了。他早在遼東的時候就知道明朝人多地廣,卻不想卻多成這樣。整個八旗才多少人,難怪入關之後,清軍因為人少,不得不大量武裝漢軍,以漢制漢。實在是人太少了,死一個少一個,如果凡戰都派建州軍,終有一天會耗光的。
傅山:“如今,突然多了一倍的人口,地裡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人。最要命的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