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看到長遠的利益。
沒錯,李漢這一計劃卻是應用了後世各國政府已經普遍實行的‘財政赤字刺激國民經濟’的手段。即,透過政府短時間內的透支性財政採購,刺激國民經濟的長久發展。
或許跟他的職業有關,李漢也許對於戰事指揮不如麾下幾員正在快速進步之中的將領,但是對於經濟卻十分了解。
一戰眼看就要到來,中國若想借助著一戰之風獲得大發展,離不開合理的引導跟一個初步的工業基礎,而這一切他如今都還不具備,只能一點點的慢慢建設。而欲要完成國家的初步工業改造,離不開三樣最關鍵的東西。即國家支援、經濟允許跟基礎。關於政策支援上他已經在著手出**制定一系列的扶持實業法案,尤其是對重工業、化工、航天、特種合金等一系列現在國家還不具備的都做出了明確的定位,當然,在初期是不能指望一心求財的國內的實業家們進入其中的。基礎包括科技基礎跟教育基礎,國家欲要完成工業改造,需要太多太多的各式人才,這些暫時對於他來說有些遙遠,只能慢慢引進加培養。
而他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出一個適合工業發展的土壤。所以,李漢準備透過初步軍屬福利加軍方、政府採購合併為一處,在沒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由他親自過手負責,利用軍政府的鉅額採購訂單,合理引導軍政府統治範圍內的民眾,完成他計劃中的國民經濟體系的第一步。
比如在軍政巨量的採購豬肉、絹布、土豆、玉米、紅薯等,短期之內或許看不到什麼,但是隻要過了一年甚至半年。透過軍政府採購所造成的影響就會擴及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上了。大量豬肉的採購促進養殖業、皮革業跟一二級食品加工、飼料生產的出現;布料的採購能夠盤活整個紡織、生絲甚至棉花種植跟紡織機械製造、電力與蒸汽動力企業的出現,既然社會出現大量的僱工,吸引大量因鄉紳、地主兼併土地出現的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土豆、玉米、紅薯等如今國民還不清楚其真正營養價值的農作物大量被收購,必然導致社會的關注力將會從小麥跟稻米等低產作物轉向這幾種能夠創造大量財物的高產作物上,不但可以改良國民單調的飲食結構,還能夠透過合理引導,透過大量種植土豆等高產作物,解決小麥、稻米等因產量不足跟天氣影響導致的米價、糧價大幅增長。並且,藉機他準備已久的化肥工廠也能趁機投入使用,並且完全不必擔心銷路問題了。而化肥恰恰又是化工系產業誕生的根基。。。
利用政府採購刺激國民經濟,在後世有兩個國家做的最成功。其中之一便是美國。美國每年透過數千億美元的軍用訂單,盤活了自己國內近十萬億規模的重工業企業跟數十萬億規模的相關服務業跟製造業、是最成功的典範。當然,共和國也很成功,透過每年數千億的公車消費,養活了世界十大汽車品牌中的七家跟數十個奢侈車品牌;其次在來自地方跟中央的某些政策支援下,透過刺激樓市,盤活了鋼鐵、建材、裝潢、家居等數十個行列因此被盤活,誕生了上下游約近十萬億規模的龐大市場,造就了全世界均價最貴的樓盤神話。。。(吐槽一句,國際數百家大型企業,每年透過中國樓市,賺取中國近萬億利益,這其中包括世界五大家居集團、油漆等裝潢業巨頭、世界三大礦業集團、世界各國投行等。。。不能再說多了)
初期軍政府的經濟負擔的確是要重了一些,不過錢從軍政府的口袋之中流出去,到了農民跟軍屬的手中,被他們拿來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輻射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最後又會以稅收的方式,回到軍政府的口袋之中。。只不過這其中兜了一個大圈罷了!
當然了,這些涉及到宏觀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經濟學的話題,他跟張梅生等是解釋不通的,只能動用自己的威望強行透過這一法案。。。按照他的初步估算,最多這方案施行兩三個月後,這一計劃帶來的初步富民政策將會顯露無疑,到時候張梅生等就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了!
同一日,軍政府頒佈第三號軍政府令,成立工商總署,所有民族資本凡欲在軍政府所統治的五府境內開廠經商,只需在工商總署處獲得成立企業之批文後,可憑批文,獲得廠區完成後一年內免稅之優厚福利,但凡欲長期於鄂中發展之資本,只需在簽署所需採購之原料優先於本地區採購的合約後,獲得最短三年,最長五年之半稅特權。除此外軍政府將籌備成立‘中國銀行’,銀行成立後,凡簽署在軍政府管轄範圍內建廠經商之合同的有一定技術含量或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富裕民眾之企業,可在銀行成立後經工商總署稽核後,於‘中國銀行’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