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的第一任務,然後伺機而動;第二個選擇則是齊頭並進,在維持遼東半島戰線的攻擊強度的同時,同樣兼顧朝鮮戰線,強攻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爭取雙線開花。
總參雖然制定了眾多的戰略,但是考慮到戰爭的複雜性。在北方戰線的戰爭推敲之中,也制定了這麼兩種計劃以應付各種可能存在的局面,兩種計劃各有利弊。比如第一種,它能夠集中優勢力量在短時間內摧毀遼東半島的日本守軍,缺點卻是要將大量的陸航戰機跟軍隊集中往遼東半島,導致朝鮮半島的攻勢因此受挫,為日本人留下從容應對跟調兵遣將的時間。
而第二種,則是總參內一些穩健派制定的計劃。他們立足於中日兩國國力對比,說的也是清楚明白,那就是中日兩國既然開戰,便要做好打一場持久戰、消耗戰的準備。日本若論國力乃是東亞第一強國,便是民國曆經辛亥革命之後數年低頭猛趕,也不過在軍事工業上勉強追平了日本、航空製造業超過了這個國家而已。基礎工業、造船業等等,中日兩國之間的差距依舊明顯。
現在選擇權擺在了李濟深的面前,他需要儘快從兩種選擇之中挑選出一個最合適的計劃,然後儘快安排下去。
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李濟深陷入了思考之中,在總參有關北方戰線的計劃出爐之後,他便跟陸軍部及總參的諸位高官交流過經驗。毫無疑問,絕大多數陸軍部高層及總參的指揮官們都是贊同第二種選擇的。而支援第一種計劃的也不乏大佬,至少李濟深就知道,總統是十分贊同先集中主力打掉遼東半島,收復了遼東半島主權。然後再集中力量,與日本決戰朝鮮半島,爭取對日談判主動權的。
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是李濟深在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後,他決定採取第一個選擇,集中陸航跟第一軍、第二軍主力,順便從尚未調動的第四軍中呼叫兩個炮兵旅,加強遼東半島方面的戰鬥力,以爭取在一週內瓦解日本防線。
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李濟深和李漢的思考都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都還記得,這一場中日戰爭的初衷並不是與日本爭奪東北亞霸權,第一戰略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收復被日本所佔領的國土,至於其他的重創日本陸軍,爭取談判主動權都是第二、第三戰略目標罷了。
所以,只有集中力量在日本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以數倍於日本人的力量,摧毀日本駐守遼東半島的第三、第八師團,在收復國土的同時,也讓日本人感覺到了痛,才能避免了兩線作戰的不利。
李濟深很快做出了選擇,而事實上,他的這個決策得到了李漢的支援。這個決定確實有些冒險,不過戰爭本身就是冒險,國防軍在遼東半島集中了四倍於日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又調集了數百架戰機跟上千門火炮強攻,這股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力量能夠碾壓一般在一週內摧毀日本在遼東半島的兵力,直接決定了整個北線戰場,民國方面能否一直掌握戰爭主動權。
在收到了第一軍開始強攻蓋州的訊息後,李濟深立刻下令第二軍向岫巖進攻,岫巖位於遼東半島中部的大洋河南岸,這個城市雖然不大,但是戰略意義重大,根據當年清廷與俄國簽訂的旅大租借條約,岫巖就位於所謂的“中立地帶線”上,這條線的北部由中國控制,而南部則由日本控制,雖然名義上這裡不能駐紮日本軍隊。
但是實際上,日本一直將這裡當作是保衛旅大租借地的前哨基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岫巖是距離鴨綠江中朝邊境地區最近的戰略據點,而根據中日相關條約的規定,在和平時期,日軍不得離開“中立地帶線”和南滿鐵路“保衛線”,如此一來,日本政府修建的那條起於朝鮮南部海岸、終於瀋陽的鐵路線就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一旦開戰,中**隊隨時可以挺進鴨綠江,切斷這條國際鐵路,使日本陸軍無法由鐵路增援旅大租借地的日軍,更為要命的是,中**隊甚至可能利用這條國際鐵路一口氣衝到朝鮮半島最南端,飲馬日本海,眺望對馬海峽。
所以,日本關東州總督府一直將岫巖當作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據點來建設,跟蓋州一樣這裡也駐紮著日本第三師團的一個步兵聯隊,甚至因為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這裡不僅駐紮了日本一個步兵聯隊,還有一個炮兵大隊,並且日本人還在附近修築了長達一百七十多里的防禦陣地,是中日關係冷淡期時,日本主力修建的最重要防禦中國東北軍區大舉南下的防禦工事。
而一旦第二軍摧毀了岫巖防線,第一軍摧毀了蓋州之後,不但日本的精銳第三師團將徹底遭受重創,遼東半島的日本所謂金州防線便已被摧毀了三分之二,無力阻擋國防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