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7部分

防線宣佈全滅,當日下午五時,熊川至千雲山方面破,衝鋒最快的國防軍第75師,已距離瓦房店只有35裡,距離大連只有170裡,距旅順只有212裡。

第七百三十二章 新竹血戰1

新竹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居住地。漢人有系統的開墾始於18世紀初期,1733年以莿竹建城,1756年淡水廳設治竹塹。臺灣巡撫劉銘傳治理臺灣時期改名為新竹,1918年設新竹街,置街役場,並駐紮一箇中隊的日軍警戒當地卡斯族跟漢人可能的叛亂。

新竹北半部位於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沖積成的新竹平原上,地勢低平。南半部為竹東丘陵的西側延伸,最高峰為五步哭山,海拔187米。西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海岸平原。開戰之前總參發動在臺灣的情報網,經過了多次的考量之後,最終確定了新竹此地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福建又是最近,非常適合國防軍登陸作戰。因此將之定位國防軍登陸臺灣的三大登陸地之一。

午夜時分,喧鬧了一天的戰場終幹沉寂下來,除了遠處不時還有爆炸聲跟槍聲傳來之外,整個新竹似乎再也聽不見其它的什麼聲音,就連傷員也壓抑住了呻吟聲,在黑暗中靜靜的等待天亮。

這裡是新竹平原,原本臺灣島上一個很平庸普通的鄉鎮。但是伴隨著國防軍第17步兵師趁著偷襲艦隊重創了日本海軍駐臺灣的主力戰艦之後成功登陸,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臺灣最‘熱鬧’的地方。

新竹嚴格說來並非是最佳的登陸地點,這一點日本人明白、總參明白,李漢也很清楚。此時的新竹還不像半個世紀之後,已經建設成為臺灣島上有數的城市。此時的新竹破落不堪、有著近7萬土著人跟漢人、日本人、朝鮮人在此居住,港口設施極其粗陋,這些都給國防軍的登陸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麻煩並不僅僅只有這些,在第17步兵師的師長姜英看來,在新竹登陸最大的麻煩是這裡距離臺北實在是太近了。由於新竹到臺北已經通了火車,日本人的軍隊可以隨時直達新竹,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戰前僅在新竹駐紮一箇中隊的日本兵的原因。

諷刺的是,這一條自新竹至臺北的鐵路,它其實還是中國人自己掏錢修築完成的。

1874年,日本佔領琉球群島後開始武裝侵擾臺灣,隨後西班牙也揚言要從它佔領的菲律賓群島進攻臺灣。當時的臺灣隸屬福建管理,清朝政府為了加強臺灣的防務起用洋務派丁日昌為福建巡撫。

1876年,丁日昌到臺灣視察後即上奏朝廷,強調了建築鐵路的重要性。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兩江總督沈葆楨等重臣也認為臺灣修建鐵路“功用最大”,“無事時運貨便商,有事時調兵通訊”;清政府總理衙門也認為在臺灣舉辦鐵路是“經理全臺一大關鍵”。既然朝廷上下看法一致,1877年4月7日清政府決定要丁日昌“審度地勢,妥速籌策”。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臺灣首次單獨設省。首任巡撫為劉銘傳。1887年初,劉銘傳再次以加強防務、開展商務為理由,上奏朝廷請求重建臺灣鐵路並很快獲得批准。

1887年春,劉銘傳正式主持修建臺灣鐵路,選定臨時省城臺北西約8公里的大稻埕作為鐵路樞紐,往東北到基隆,往南經過彰化(計劃中的新省城)直到原先的舊省城臺南府。由於築路器材主要購自英、德兩國,工程設計也聘用英籍工程師,所以鐵路採用的是英國標準。1887年3月,從大稻埕到基隆段開始建築,幾個月以後,往南的鐵路也開始修建,臺灣的第一條鐵路終於破土動工了。

1891年秋,臺北基隆段完工;1893年,又完成了臺北至新竹的線路。從基隆到新竹共設車站15處,開辦了直達班車,使用命名為“騰雲”、“御風”、“超塵”和“掣電”號4臺機車牽引。

甲午中日戰爭慘敗之後,臺灣落入日本人手中,臺灣鐵路也係數成為了日本殖民者殘酷剝削跟壓迫島上居民的工具,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十分諷刺的事情。

因為日本人控制了這條鐵路,自臺北到新竹之間本來就不長的距離,如今更是彷彿近在咫尺一般。4月20日中日戰爭打響的第一天中午時分,第17師的先頭登陸部隊……第331團率先抵達新竹,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加上緊急搶灘的危險,在付出了170多人慘死在近海跟沙灘附近的代價,331團終於踏上了闊別數十年祖國遺失領土……寶島臺灣。

隨後便是連番的惡戰,只裝備了少量重武器的331團隨後便跟駐紮新竹的日本軍隊交上了火,惡戰近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