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9部分

是胤礽的師弟。楊名時不但是李光地當考官取中的,而且在考中之後還繼續師從李光地“受經學”。

此人為官稱得上清廉,而且有著與施世綸一樣的嗜好:愛為弱勢群體撐腰。康熙有言“名時督學,有意棄富錄貧,不問學業文字”。正是眼下殺富政策合適的執行者。

楊名時是李光地的學生,深受其器重,楊名時被拖下水了,說你李光地沒摻和進來,誰信啊?

巧了,楊名時的父母接連去世,他從康熙四十五年開始丁憂,到今年正好期滿。現在的人手,不用白不用。先給一官,試試身手,能行,就升去邊遠一點的省份做個試點。到時候我看你李光地急不急,對了,除非你死了,不然我就是不讓你退休!

胤礽想得正美,李光地來了。

抱著本摺子來了:“左都御史趙申喬參劾刑部尚書齊世武。”

唉唉唉,會試考完了,趙老先生閱完卷,向胤礽彙報完畢就算是禁閉期滿了。他又幹回他的本職工作——參人!

祖國上下尸位素餐的官員都算是好人了,還有不少佔據有利地勢,拼命摟錢的。比如眼下正在互毆得一團糟的噶禮與張伯行,趙先生是漢人,清廉,與張伯行算是一路,仗義為張伯行助拳。

但是由於情況複雜,他的意見被胤礽放到了一邊。與此同時,朝中滿漢大臣,也開始各有偏幫。這已經很讓胤礽頭疼了,為些他不得不下嚴旨申飭:“天下仕子云集京師,爾得大臣互相攻訐,獨不懼人言乎?”你們是在晚輩面前演小品搞笑的嗎?統統閉嘴!

行,不幫張伯行、噶禮打嘴仗了,他們改為互相小摩擦了。說起來張伯行和噶禮真是坑了不少人,本來吧,大家在京裡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什麼小意見也都埋在心裡了。

現在好了,你是幫張伯行的、我是幫噶禮的,一下子立場又明確了。為了他們兩個,別人的矛盾又加深了,不給參這兩個人了,京官互相參了起來。

這其中一個比較顯眼的就是託合齊,他是老牌太子黨,位高權重,人品卻極其不怎麼地。步軍統領管的事兒多,尤其管著京城內外治安,於是託合齊自己就幹起了收商戶保護費的勾當。

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時候,被戶科給事中高遐昌給彈劾了:“(託合齊)……自督捕裁,而所轄三營改歸提督,悍將驕兵,毫無忌憚……提督干預詞訟,奸民構弁兵,擇人而噬,民不聊生……提督管理街道,縱其兵丁肆為貪噬,勢壓官民。”

當時康熙出於種種考慮,沒治託合齊的治,只是說“司坊管街道,畏懼顯要,止知勒索鋪戶,故亦歸併步軍統領。今既累商民,即以遐昌兼管,期一年責以肅清。”

高遐昌也有些能耐,居然把街面治理得不壞。讓託合齊乾瞪眼沒辦法,直等到現在,他終於抓到了高遐昌的把柄,他說高某人也收了一點點手續費,其實不多,託合齊能算得出來的也就幾百兩。這個數目對於眼下的貪汙案來說,簡直少到逆天。而且還是出自敵人之口,顯見水份很大。

即使是摻了水份的數字,對於接觸過了織造虧空數目的胤礽來說,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兒,根本不勞皇帝親自過問,發給下面的人去辦就好了嘛。

這一發下去就出了問題:刑部尚書齊世武跟託合齊是一夥兒的,都是老牌的“無下限太子黨”。

非要把高遐昌弄個絞刑。虧得這世上還是有通情達理的人,才把這事兒略緩了一緩,這一緩,就緩到趙申喬出獄,呃,不對是,是禁閉期滿。

趙申喬是左都御史,言官的頭兒。高遐昌是戶科給事中,也是言官。

另附說明:齊世武、託合齊人品不好,名聲不好,還是旗人。高遐昌人品不錯,也沒有顯著劣跡。託合齊說他勒索,弄頂了天了,每戶商家由始至終也只一間房交了二三百個錢。

趙老先生坐不住了,一狀把齊世武給告了。

自家“親信”是個什麼德行,胤礽不說一清二楚,至少是心裡有點數的,他開始頭疼了。趙申喬告狀,那是一狀一個準,告齊世武冤獄,就是說託合齊是誣賴好人。

胤礽想掐死這四個人的心都有了:裹什麼亂吶你們?!

作者有話要說:

'1'最有名的是呂后讓惠帝娶了魯元公主的女兒,還有一個不太有名的卻是孫權讓兒子娶了外孫女,大家可以百度。

'2'歷史上此時,裕王繼福晉已經死了。估計是日子過得不太順,頂鍋蓋跑。

250 宮裡將要辦喜事

九爺最近過得極其愜意,數錢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