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鞅認定了自己殺死趙午是處理族內部矛盾,不構成“始禍”,他讓國君也這麼認為,因此當趙稷叛亂時,國君下令平叛。
後來在範氏和中行氏的強壓下,國君改變了主意,趙鞅殺死趙午的事情升級成為國事,屬於非法,符合“始禍者”的標準。看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人嘴兩張皮,事情擺在那裡,看你怎麼說了,國君說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
既然國君已認定了趙鞅是“始禍者”,那麼範氏和中行氏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出兵攻打趙氏了。
範氏、中行氏VS趙氏,實力二比一,按照以往的經驗,趙氏很有可能提前退出歷史舞臺,如果是這樣,今天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姓趙的子孫後代了。
。 想看書來
趙氏的稻草(1)
意外,這個世界總有意外,各種各樣的意外,這是個精彩的世界。
範氏和中行氏在政治上取得國君的支援,在法律上認定了趙鞅是“始禍者”,軍事實力上以二敵一,可謂算盡了機關,佔盡了優勢。
人算不如天算,範氏和中行氏兩家算盡了機關卻還是失算了。正如同趙鞅犯的錯誤一樣,範氏和中行氏犯了同樣的錯誤,趙鞅在處死邯鄲午的時候忽略了邯鄲午背後的另外二卿,而範氏和中行氏攻打趙鞅的時候同樣忽視了晉國剩下的三卿——智氏、魏氏、韓氏。
這就像一場拔河比賽,範氏和中行氏扯著繩子的一頭兒,另一頭兒是孤孤單單的趙氏,眼看著就要把趙氏一家拉進萬劫不復的深淵了,沒想到竟有人在趙氏背後抓住了繩子。
範氏和中行氏發兵攻打趙鞅,戰爭首先在晉國首都開幕,隨後趙鞅不支,退守晉陽。範氏和中行氏隨後趕上,發兵圍困晉陽。晉陽,就是此次戰役最主要的戰場。
早在很多年前,趙鞅就派出手下最得意的謀臣董安於大規模地修築晉陽城防,使之真正地變成金城湯池,成為趙氏最堅固的大後方。事實證明,晉陽經受住了考驗,二家圍城年餘,始終攻克不下,千里之外的其他幾家也沒閒著,他們不喜歡看著範氏和中行氏二家坐大而不管,他們也想做一回鋤強扶弱的善事,有意思的是他們同範氏和中行氏一樣,在爭取一個動手的理由。
晉國國君是住在晉國的首都絳的,而戰爭的主戰場在百里之外的晉陽,這裡面就有點故事了。趙鞅退守百里之外,範氏和中行氏追到百里之外,雙方激戰正酣,卻把一個人漏了出來。這個人雖無權無勢卻很有用,這就是晉定公。
智、魏、韓三家達成救趙的協議,向國君攤牌。面對兩家的壓力尚且不能承受,這次一下來了三家,晉定公快瘋了,這年頭做個國君其實挺難的。
智礫出任談判代表,向晉定公建議,一定要把趙、範、中行氏三家一起定為“始禍者”,都是叛亂分子,一起收拾了算了。而晉定公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吧。
有了出師之名,這次三家還多了個心眼,簇擁著國君一起去*叛亂了。
範氏和中行氏本來是取得了國君的支援,名正言順地去*叛亂分子趙鞅,這倒好,仗還沒有打完,國君就變卦了,自己反而被打成了叛亂分子,這種心理落差太大了。晉陽城防堅固,好久沒攻下來,現在背後又有來添亂的,範氏和中行氏打仗打昏了頭,居然發兵進攻晉定公。
在晉國,你做什麼都可以原諒,唯一不能的是對國君無禮,人家國君再無權,再無兵,始終是一國之君,代表輿論的導向。範氏和中行氏發兵進攻了晉定公之後,再想在晉國立足,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晉國這個山頭註定要有兩隻老虎提前離開,範氏和中行氏是執意要走了。
本來六卿你打我我打你,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國君只是個觀望者,不小心被人拉了進來,那也是被迫的,無論是誰都沒有理由進攻國君,如果你做了,那就是叛亂!
拔河比賽,實力對比四比二,輿論一直倒向智、趙、韓、魏這一方,所以範氏和中行氏敗了,敗得還很狼狽。範氏和中行氏失敗後只有逃亡,漸�